王如玄觀點:在少年事件路上,國家社會丟包了誰?

2024-01-19 05:30

? 人氣

作者認為,讓少年真正認知其行為違法且不可再犯也是少年事件中對少年保護的一環。(圖/取自Daum)

作者認為,讓少年真正認知其行為違法且不可再犯也是少年事件中對少年保護的一環。(圖/取自Daum)

「少年案件不再只是個人問題,現在該是社會和國家站出來的時候了。」--韓劇「少年法庭」的對白,道出少年事件的國家社會責任。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新北市國中生殺人事件,引起社會震撼。15歲青春生命的殞逝,被害少年是一位孝親友愛姊姊的孩子,少年的離世,我們無法想像他的家人該如何面對如此的傷痛,孩子的身後事更需社會支援。而事件加害人學生在做出此事的瞬間,心裡所想為何,在曾經犯錯的少年回到教育體系後,他們所處家庭、學校及社會的輔導機制是哪個環節漏接了這樣的學生?傷害造成後的國家社會功能如何強化,才能預防下一個不幸事件的發生?

事件當下適逢選戰期間,候選人提出的事後改進措施等主張,但那些主張真的是已經坦然面對少年事件的原因並有效執行少年輔導保護處分嗎?選舉激情過後,還會有人關心少年事件嗎?

面對令人遺憾的少年事件發生,罪刑是討論之一,但如果未能深入探討少年事件的原因及其犯罪養成的環境為何,甚至忽視少年犯罪處遇後的追蹤輔導及司法機關與教育、社政、勞政等機關間聯繫工作落實與否,那麼社會悲劇仍會不斷上演。

國家之所以訂立少年事件處理法,以之區隔成人犯罪,便是基於國家親權主義之概念。在此概念下的少年是國家的資產,故當少年家庭無法提供適當之照顧及保護時,國家有介入保護之權利及義務,以矯正其品行,幫助其健全成長。因此,少年事件必須被檢視及理解並積極改善的是少年本身、少年原生家庭、少年所在社會環境(教育、勞動、社區環境等)。這是嚴肅複雜的社會工程,找出少年事件發生的原因加以預防,並能在少年未犯罪前即能結合學校、社會資源予以個人及家庭的協助,也是關鍵的一環。

分享曾在大學時期擔任少年觀護志工的案例。一件因偷竊的少年家境狀況不佳,在陪伴少年期間傾聽他的心聲、陪他到圖書館讀書,從陪伴關懷中得知因少年喜歡作畫,於是贈送畫具讓其能培養興趣並發揮所長。另一件則是因父母親忙於工作,疏於教養照顧,少年只能在宮廟尋求同儕認同,因此加入幫派,但在輔導陪伴期間,父母親及時醒悟到問題所在、盡力改善與少年的家庭關係。這些少年需要的不會是一個月到法院報到一次而已,他們需要的更是長期的陪伴與未來的願景。

在參與家訪關懷脆弱家庭學生中,常見父母因貧困、失業、重病、入獄或婚姻等原因,少年們在家庭或學校不得其所,以致行為偏差。面對成長在家庭失能的孩子,我們必須勉力結合社會資源幫助孩子,從三餐溫飽、急難救助、獎助學金、運動校隊、培訓一技之長及社區高關懷學生據點等,予以生活、就學、就業的協助,除強化少年自信,也為需要被協助的家庭轉介相關資源。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