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統雄觀點:選前3箭全中!「少數代表性總統」如何解?

2024-01-18 06:40

? 人氣

民進黨總統當選人賴清德(左)、 副總統當選人蕭美琴(右)13日在全國競選總部發表勝選談話。(柯承惠攝)

民進黨總統當選人賴清德(左)、 副總統當選人蕭美琴(右)13日在全國競選總部發表勝選談話。(柯承惠攝)

本文作者選前在《風傳媒》上發表:《「棄保」的迷思與選民如何改變?》《用仇恨團結,因包容分裂─只能以透明競合而匯流》二文,提出3項預測,果然完全實現: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1.主張和平主義的選民若不匯流,淪為意識型態決,掌握固定數字較多的西瓜,永遠可躺著等當選。

2.人類認知很難在短期改變,主動性「棄保」的迷思從未發生,這次一樣也沒有。

3.這次有被動性「棄保」環境,但即使發生,規模也很微小。71.86%的投票率,也證明沒有足以激動「疏離群」的事件。

造成此結果的因素很多,就個人影響因素,柯文哲的選擇最大。

當前「相對多數決」的選舉制度,適合「完全兩黨制」。

出現多黨競爭時,會發生絕對多數的和平主義者,卻因分裂而由少數去決定的事實。

這次再出現「少數代表性總統」,未來如果長期持續如此,可能會發生危機,必須未雨綢繆。

2項新制度與1項新思維

如何使選舉呈現相對較佳真實?就2024、2020、以及本次選舉顯示,無法依靠人性(請另參見《侯柯郭要願賭服輸─從二階段初選到未來公辦初選》),而必須靠2項新制度與1項新思維的追求:

1.基於公開「競合程序」的政黨結盟與匯流。

2.公辦「政黨/政盟初選」,並與「不分區席位」結合。

3.政黨與候選人的經營由事件導向,轉為科學結構導向。

本文對於本次選舉的預測成果,是基於「53237選民結構」論。

20240113-總統及立委選舉13日在投票所投票。(柯承惠攝)
總統及立委選舉13日在投票所投票。(柯承惠攝)

相對14個坊間「封關民調」,即使忽略全部都存在投票率的矛盾,只有一家的3位候選人得票,都在其宣稱的誤差範圍之內;但這家是採用「便利抽樣法」,不符可推論前提,其過去長期提出的報告也差距甚大;這家可判別為統計上會出現的「純運氣好」。其他13家則是「封關民調再次零正確」。證明任何單一坊間民調均存在各種研究方法問題。唯以「統合分析」法觀察,集合多家坊間民調仍可提供大方向的「統計等序級」趨勢,也就是排名序仍可正確。

而以「長期」「隨機/等機率調查方法」所建構的「人類取用行為模型」較有可能提供預測、與問題解決方案。

這種方法對於一般人可能門檻過高,但對於有意以科學基礎經營發展、擬訂公共政策的政黨與候選人,應是值得推薦採用的取向。

為何有可能 多數永遠被少數決定

「53237選民結構」論指出:當前存在很難改變的5群選民:主流意識型態群、反主流意識型態群、可變群、搖擺群、疏離群。

本次選舉不脫此結構的「概念參數」區間範圍內。

主流意識型態群的固定比例最高,就模式推算,為投票者的38.5%,即獲票下限。「可變群+搖擺群」的比例雖等同於「主流意識型態群」,但這2群的特色為,不像意識型態群必然集中跟定單一政黨,而會分散給各候選人,38.5%,為獲票上限。本次柯文哲獲得26.45%,已經很不容易。而「反主流意識型態群」獲票下限則為23%,侯友宜雖得到超過的33.49%,仍不敵賴清德僅保本的40.05%。

所以,若欲改變現況,意識型態票與可變票均不可缺。否則,「主流意識型態群」就是永遠可躺著等當選的西瓜。

本次主流意識型態群、反主流意識型態群的主要抽象爭點仍然是「認同」、具體對象是「兩岸」、相對議題是「自衛優先」(或被擴大為「戰爭」)對「和平優先」(或被擴大為「親中」)。

這次「可變群+搖擺群」、也就是柯文哲的選民,有個非常明確具體的議題:「和平優先」。

賴清德獲票40.05%,近「主流意識型態群」鐵票的基線,可證賴清德在「可變群+搖擺群」的獲票能力僅有1.55%,非常有限。

侯友宜加柯文哲的得票率為 59.95%。

20240113-國民黨總統候選人侯友宜(左)、侯友宜競辦執行長金溥聰(右)13日至開票現場。(顏麟宇攝)
20240113-國民黨總統候選人侯友宜(左)、侯友宜競辦執行長金溥聰(右)13日至開票現場。(顏麟宇攝)

本文作者在從前少數幾次選舉中發現「1+1 必小於2」的現象,若兩者匯流,雖不會到達 59.95%,但其參考領先已近20%,超過可能變化,一定過半而超越賴清德。

所以,當前臺灣存在「和平優先」的絕對多數民意,但因為選舉制度而被扭曲了。

這是臺灣第三次走到十字路口,在有科學指標指向下,卻再三走上顛跛的道路。

柯爐主 能否再按1次鈴?

柯文哲是政治人物中,少數有科學訓練,應有科學認知,實際上在過去也比較強調數字決策的人。

20240113-民眾黨總統候選人柯文哲與副總統候選人吳欣盈13日晚間赴新莊全國競選總部舉行記者會。(陳昱凱攝)
民眾黨總統候選人柯文哲與副總統候選人吳欣盈13日晚間赴新莊全國競選總部舉行記者會。(陳昱凱攝)

但人性是:一旦變成當事人、一旦得失心太重、且不存在有影響力的諍友,會忘記自己的原則。

柯文哲後來堅信在研究方法上、有明顯客觀錯誤而造成嚴重扭曲的民調,可見已亂了章法。

在藍白破局的前夕,柯文哲曾經有短暫「願合」的一刻,但旋即又改變心意而放棄了。

這次雖因「藍白拖」的鬧劇,而有被動性「棄保」環境,但如本文作者預測,即使有,規模也很微小。

在選前之夜,我在柯文哲場子的凱道上看到一群人,源於我曾經擔任長期調查報導記者的經驗,我發現他們的神情、短暫談話的內容,以及離開廣場立即丟棄旗幟的行為,使我無法排除,有組織想利用柯文哲搞「棄保」,不過,效果也應很微小。

選舉結果的「普查」數字,與柯文哲所堅信民調的差距,證明柯文哲的個人選擇,是他擔任爐主的主因。

柯文哲是否能再按1次鈴?

「意識型態群」會永遠跟定政黨走。但「可變群+搖擺群」卻存在「2年部分選民會改變」的參數,不一定跟著一人走。

第二個少數代表性總統

除了美國因特殊歷史所形成的獨特「選舉人團」制度,造成「完全兩黨制」,其他國家並無法比照。

當前大多數的民主憲政國家,都趨向實質內閣制與政黨比例代表制,使得國家元首即使不代表多數民意、甚至僅為虛位,但「行政權」仍然屬於可相容結盟的多數民意。

賴清德成為臺灣民選總統以來,第二個實質「少數代表性總統」,得票比例也和2000的陳水扁差不多。但背景與環境差很多,當時的「主流意識型態群」是藍營,發生的主因是藍營權力內鬥。陳水扁有耳目一新的振奮情緒,沒有包袱,且沒有具體如「戰爭 VS. 和平」的陰影

這次賴清德卻是在執政優勢資源下,僅能保本、未能過半,背著沉重包袱,且必須面對處理「戰爭 VS. 和平」的陰影。

2024年1月13日,賴清德當選中華民國總統。(美聯社)
2024年1月13日,賴清德當選中華民國總統。(美聯社)

未來如果長期持續依靠意識型態鐵粉執政,可能會發生危機。

最簡單:恢復行政院長同意權

解決「少數代表性總統」,理論上,最簡單的就是恢復行政院長必須由立法院同意,重回內閣制。

實務可行:在野聯盟「競合程序」

實務上,若不須要複雜立法程序,就是在野各政黨,基於公開「競合程序」的政黨結盟與匯流。

本文作者實證發現:「可變群+搖擺群」較願意支持經過「競合程序」、而非密室協商的候選人。

創新發展:公辦「政黨/政盟初選」

臺灣如果願意規撫各國經驗,參酌創新,發展公辦「政黨/政盟初選」,並與「不分區席位」結合,經由更深入討論與小型試辦實驗,有可能為人類開拓新「問題與解決」方案。

以上2項制度改革,請詳見《用仇恨團結,因包容分裂─只能以透明競合而匯流》一文,在此不再贅述。

以科學結構思維解決選舉等問題

若以「物理領域」為比較對象,當前全球對「人類行為領域」的研究階段,大約僅相當於「伽利略前」,宗教成分遠大於科學。而主宰的紅衣大主教並不自知,且自以為在執行上帝旨意。

而坊間則多以「事件」看選舉,誤以為各種事件在短期會使選情上下乒乓叫。其實人類認知結構很不容易改變,但不斷累積的事件,經過長期潛伏期會突然爆發陡轉,此即「S-型成長」曲線。

我國公資源投入選舉研究、人類行爲研究的規模並不小(請參閱《民調幕後的金流》),可惜與全球相同,大多數都是投入儀式行為,甚至不無消化預算、圖利個人的可能。

若非當初有人資助愛因斯坦的「日蝕實驗」,恐怕無人相信愛因斯坦在科學上更進一步的思想。

臺灣如果能夠有部分資源,能夠投入一個嚴謹科學結構的選舉研究、或公共政策研究,且能夠按照實驗計畫實現科學效果,將不僅是政治史,更是科學史上的探索記錄。

*作者為大學退休教師、前世新大學資訊管理系創系主任、前臺灣大學數位文創課程/工業所MISS跨校聯盟 數位匯流與數位行為組召集人、美國喬治亞理工系統工程學院Adoption Modeling國際研究團隊首席。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