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啓聖觀點:國民黨敗選「保皇」,更難凝聚人心

2024-01-17 06:30

? 人氣

作者提到,黨主席朱立倫在5月17日的中常會,乾綱獨斷的以「徵召」決定提名侯友宜,讓侯友宜成了「被動」參選。(資料照,顏麟宇攝)

作者提到,黨主席朱立倫在5月17日的中常會,乾綱獨斷的以「徵召」決定提名侯友宜,讓侯友宜成了「被動」參選。(資料照,顏麟宇攝)

總統大選,塵埃落定!結果由選民決定,自是應該尊重、接受,這是民主政治的ABC;但是,敗選的中國國民黨,卻罕見的未遵傳統的責任政治精神,由黨主席率一級主管辭職負責。還由發言人楊智伃出面公開護主,要求「要支持彼此、勿分化彼此」,這種極其粗糙的「保皇」作法,無疑的,將驅趕中間選民,讓下一次的選舉,加倍艱辛。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這是一次以「贏回政權、重現藍天」為主軸的選舉,自然以「總統當選」為首要目標,但目前「忠心護主」的「保皇派」,理由顯得十分薄弱。就如發言人楊智伃所言,「贏得國會最大黨團,說明國民黨的理念與能力,獲得人民支持。」

這樣的一種「精神自慰」,也就難怪在厭棄國民黨的民眾心目中,總有「不知檢討」的刻板印象。

立法委員的選舉,選出的是監督行政機關的代議士,如果,以「國會最大黨團」而自滿,豈不宣告國民黨是以「在野監督」做為職志。這種自我矮化的作法,對於國民黨未來的發展,著實令人擔憂。

顯然,黨中央至今尚不明白,這次敗選的原因為何?歸納有以下三點:選戰策略搖擺不定、兩岸論述模糊不清、選情掌握虛妄不實。

首先就選戰策略而言,從一開始,就註定了今天的結果。黨主席朱立倫在五月十七日的中常會,乾綱獨斷的以「徵召」決定提名侯友宜,讓侯友宜成了「被動」參選,一出場就樹立了「非志願承擔重任」的既定印象;且,徵召者還是一個民調9%的黨主席。

而這種捨棄「初選」此一符合黨內民主精神的作法,讓侯友宜欠缺了民意的正當性,而成為「朱選之人」,也為選戰期間的「分裂」埋下惡因。朱立倫為了「整合」,竟以權位利誘韓國瑜、趙少康,而這恰恰也是中間選民與年輕族群深惡痛絕的作法,才導致選票的擴張性,始終打不開。

而侯友宜倉促上陣,在準備不周的情況下,連著台大、政大連番慘遭滑鐵盧,讓民調雪崩式下跌,即使趙少康的加入,頂多凝聚了「泛藍」,對既成的頹勢,助益有限。

侯友宜開始為選戰奔走之時,黨中央又一再釋放籌組「非綠大聯盟」的訊息,令侯情何以堪。其間於去年六月又一度喝令阻止羅智強及王淺秋組織「政黨輪替大聯盟」。到了十月,黨中央又與民眾黨就「藍白合」展開幕僚會議。十一月廿四日「君悅之亂」,國民黨又決定自行參選。這種忽東忽西、雜亂無章的作法,把支持者當「湘西趕屍」,自是不被尊重。

再就兩岸論述而言,這原是國民黨與主張台獨的民進黨相搏,致勝的利器,豈料,朱立倫六月訪美一句「九二共識是沒有共識的共識」,造成輿論譁然;七月,侯友宜再下一城提出「符合中華民國憲法的九二共識」,把原本賴以與大陸交流的原則性基礎,攪成了一團漿糊。

而至選戰尾聲,前總統馬英九「信賴習近平」的說法,遭到民進黨的惡意扭曲,國民黨非但未予強力辯護,還在選前之夜,刻意「切割」。對照力促「藍白合」時,將馬英九抬出來,奉為「公親」,此時,卻又「避之為恐不及」的作法,無異於「夜壺」,有失厚道。

其實,有關兩岸政策,在初選之前,國民黨即應舉辦一場路線大辯論,讓國人的目光,能聚焦在國民黨,這無疑是政治宣傳上,絕佳的機會;同時,也可以考驗有意參選者的雄才大略。但,這些建言,也因黨中央關閉了黨內民主的管道,以致閉門造車,種下了今天的苦果。

最後就選情掌握而言,選戰初期,即有韓粉表現記恨侯友宜四年前拒絕出任總幹事一節,黨中央輕忽了疏處的時機;而郭台銘宣佈參選,也未掌握情資,事先加以安撫;促成藍白合所簽下的六點協議,柯文哲態度的反覆,像遭到一記悶棍。上述種種,只要能更深層的溝通協調,都有及時化解的可能,現在追悔,為時晚矣!而更讓人憂心的是,黨內在未自我檢討之前,竟已開始檢討柯文哲、甚至郭台銘,如此這般,外界對國民黨是什麼觀感,也就不言可喻了。

選舉結束,如果黨中央將要求檢討的主張,污名化為「捉拿戰犯」,將使得黨內要求民主ABC中的責任政治籲求,遭到壓制。而之前總統侯選人的產生方式,朱立倫很技巧的,將國民黨立委、侯選人、地方縣市長首長,集體綁架,預先為敗選後的下台,預埋伏筆。

四年前,韓國瑜敗選,包括羅智強、游淑慧、王鴻薇、張斯綱等,要求時任黨主席的吳敦義辭職下台,說得義正辭嚴、慷慨激昂,令聞者熱血澎湃、心生敬意,而這群國民黨的青壯世代,現在正是你們力挽狂瀾,振衰起敝的時候,請不要辜負了各界對你們的期待,讓中國國民黨展現革新的新風貌。

*作者為致理科技大學行銷與流通管理系教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