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已過,又到了「人口結算日」,台灣持續性的連月「生不如死」,今年確定又是「生不如死」、人口減少的一年,2年前申請升格被駁回的彰化縣,在總體不利的人口趨勢下,升格恐是註定痴想甚至妄想一場。這是台灣的危機,但卻是一個無解的危機。
台灣少子化多年,雖然從中央到地方政府都不時祭出各種獎勵生育的政策,但從數據上來看,政策效果近零,每年新生兒人數持續下滑。2020年新生兒數16.5萬已經是低到不行的低點,結果隔年再降到15.3萬,2022年更只剩下13.8萬,正是應了那句「沒有最低,只要更低」的話。
如果以為2022年新生兒人數創歷史低點是因為虎年因素,過了虎年就能「起死回生」,顯然就太樂觀了。2023年是兔年,新生兒人數一樣低迷振,比去年同期還少。統計到11月為止,新生兒數只有12.4萬,看來難有希望超越2022年的13.89萬,台灣陷入越來越深的少子化池沼中難脫身,現在只能寄望2024年的龍年能提拉一下人數。
少子化對整體社會與國家當然是影響重大且深遠;經濟學上有所謂的「人口紅利」之說,即指經濟體的勞動人口(15-64歲人口)占全部人口比例升高帶來的經濟效益。學者研究就認為東亞新興經濟體(如四小龍等)的經濟成長,有3分之1就可歸功於人口紅利因素。
而在少子化多年後,大部份國家都會開始進入人口衰退,即人口開始減少;原因不言自明:人口變老、死亡是必然常態,少子化到一定程度後,就容易出現死亡人數比新生兒數多,除非有足夠的外來移民填補缺口,否則人口就開始減少。
很不幸的是:台灣也從2020年進入人口減少,而且減少速度仍在「加速中」:2020年出生與死亡人數相減後自然減少7907人,2021年減少2.9萬人,2022年減少人數擴大為6.8萬人;今年則是到11月止減少人數就達6.5萬人。人口減少同樣會讓經濟成長降低,原因也很簡單:在同樣技術條件下,人口增加則經濟產生也會增加,日本經濟多年停滯低迷的原因之一,就是人口老化、減少。
台灣連續4年人口減少,未來亦無翻轉的可能,依照國發會的長期人口推估,台灣的人口數是一條持續往下走的線。2019年台灣人口高峰點是2360萬人,到2070年時,最佳情況下,人口減少到1708萬人,最差情況則是減少到1502萬人,中庸之道的推估值是1622萬人。不管是那個數字,對現在已習慣、開口閉口「台灣2300萬人….」的人們而言,都是一個少到難以想像的數字。
而對各縣市地方而言,人口進入衰退期的影響也是「立竿見影」,彰化縣算是典範案例。彰化在2022年曾申請升格為直轄市,但因人口不到規定的125萬人被駁回,在整體人口減少情況下,彰化人口也是減少,去年上半年就已掉124萬人以下─媒體報導此新聞的標題正是「離直轄市更遠」─這話應無誤,而且應該會「越來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