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以人文關懷的視角,再思中華文化存在的價值與意義

2023-12-27 05:40

? 人氣

區桂芝罵爆108課綱刪文言文,5分鐘影片爆紅。(圖/翻攝自臉書)

區桂芝罵爆108課綱刪文言文,5分鐘影片爆紅。(圖/翻攝自臉書)

日前,由於108課綱中文章刪減一事,引發各界熱烈討論。其中,對新課綱持批判態度者認為,新課綱調降古典文本的比例,將影響學子們的語文學習,並減少其親近、認識古人生命哲理的機會,甚而將影響學子們道德形塑、人格養成的進路。持不同看法者則認為,個人品行的塑造與建立,與修習古文與否並無直接關聯。且在日常生活中,仍有諸多途徑,可培養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因此,在激烈論辯下,各界人士不禁省思,科技高度發展的二十一世紀,先人於古典文本中所遺留的思想、義理,對當前社會而言,尚還有何種存在的意義。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綜觀連日來各方觀點及立場後可知,彼此的見解雖歧異、扞格,但在這當中卻依舊有著共同點。那即是,各界人士皆不否認,近幾十年來,在工業與科技的推動下,整體社會取得了繁榮、昌盛的佳績,但若要使未來的發展更加完善、健全,文素養的薰陶則不可偏廢。由此看來,人文化育的精神,在二十一世紀的當代,著實有其存留之必要。但是,人文素養的形塑,非中華文化所獨有,西方文化亦肯定個人價值,並在文藝復興時期,將人的情感、思想等,由傳統神學的桎梏中解放出來。而自西學東漸以來,華人社會的教育理論及實踐多取經於西方學術,稍稍忽略中華文化亦無可厚非。藉此契機,以人文關懷的視角重新思考中華文化的內涵及底蘊,或能為當代社會所面臨的問題,覓得解方。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於2022年所公告的《世界心理健康報告:改變所有人的心理健康》(2022 World mental health report: Transforming mental health for all)顯示,全球人口每八個人當中即有一人有著心理健康的問題。而在國內,衛生福利部統計處於2021年10月所發布的《世界心理健康日衛生福利統計通報》亦顯示,在2019年時,約有280萬民眾因受心理疾患所苦而就醫。足見,在日常兢爭襲擾及壓力傾軋下,人們的「心」需有個可暫歇、依止之處。而欲使浮沉、漂蕩之心稍有沉澱,借助西方文化之科學力量,並以醫學診治的方式加以調理,將能使身心趨於平靜。然而,若憑藉中華文化中的心性之學、人文之理,或也能使人心覓得安定、寂靜。

自先秦時期開始,諸子百家即觀察當時世局,並表示,人的內心會因外境的影響而有所動搖。對此,老子指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老子.第十二章》)在他看來,人的感官雖有認識、接觸外界事物的功能,但亦容易沉溺於其中,並使身心恣肆、散亂。對此,當代學者陳鼓應表示,當人心越投入於外在的漩渦裡,則越容易流連忘返於其中,進而產生自我疏離感,而心靈亦將日益空虛。而同樣身為道家代表人物的莊子也指出:「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而不藏,故能勝物而不傷。」(《莊子.應帝王》)意思是,在面對紛亂、擾攘的社會環境時,應該讓自己的心似明鏡一般,如實映照一切外物而不起分別。並且,在接納、承受後不加以執著,如此一來,便可以不因外境而使內心萌生壓力與焦慮,生命也不會有過多的負累。此外,儒家亞聖也曾表示:「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告子上》)在此,學問的指涉對象已超脫客觀知識積累的範疇,而上升至吾人立身處世的生命之道,而孟子所謂「放心」即是在叮囑世人,應將放逸、散亂的心安頓下來。

面對複雜、難解的「心」的問題,西方文化依冷靜的精神,發展出邏輯化的科學之道,並以之調節紊亂的思緒。而中華文化則以溫潤之義理,開顯出靈明化的心性之理,並以之觀照紛雜的心靈,中西文化對人類的裨益可謂各擅勝場。我們若能以更超然、開闊的心胸去看待、認識各項文化,亦不失為是替自己的生命增添幾分人文涵養的資糧。

*作者為現為中學教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系博士研究生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