趨勢專欄》Trump高舉保護大旗,停滯性通膨再現江湖

2018-09-16 06:30

? 人氣

第二次石油危機由兩伊戰爭引爆,Brent原油自1974-1978年平均10-12美元/桶的水平,狂漲至36.83美元/桶。供給面成本上升導致通膨於1980/1Q觸及14.8%。1979年,為了抑制通膨,時任Fed主席Volcker升息至20%,但因升息已落後市場,導致成效不彰,反倒打擊了美國經濟。1980/2Q經濟成長率嚴重下滑至-8%,接著1982/4Q失業率飆升至10.7%,美國身陷高通膨、高失業、低成長的停滯性通膨時期。期間美元指數自1980/3Q的85.2飆升至1985/1Q的151.47。(圖1)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1png
 

鑒於第一次石油危機的慘痛經驗,日本汲取教訓,進行了大規模的產業結構調整,提升核電在能源結構的比例,石油在能源消費總額比例下降了17.9%,因此在第二次石油危機爆發時,日本經濟反倒增長3.1%,幫助日本在80年代創造經濟奇蹟,並在1985年取代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債權國。另外,英國、挪威因擁有北海石油免於通膨壓力的襲擊,其餘西歐國家的通膨率都在5%以上。債市方面,美國10年公債殖利率在第一次危機期間爬升約100個基點,第二次危機時自8.812%飆升至15.842%。股市方面,S&P500在第一次危機期間一路走跌,跌幅達50%,但在第二次危機期間卻反倒震盪走高。

關稅壁壘救景氣,殃及發展中國家創匯能力,觸發新興債務危機

美國、英國在第二次石油危機實行貨幣緊縮政策,希望能抑制通膨,美國一度將利率提高到20%,英國也將利率提高到17%。期間美元指數自1980/3Q的84.1飆升至1985/1Q的164.72。美元走強意味著大宗商品價格回落,Fed緊縮貨幣政策成為壓垮市場的最後一根稻草。(圖2)

2.png
 

由於新興國家多為石油進口國、對石油依賴性極高,能源危機對於新興國家的衝擊遠大於工業大國。首先,油價的暴漲使新興國家石油支出急劇增加,1980年新興國家石油開支比例上漲了5倍,佔其出口總收入的40%。高額的貿易赤字和債務擠壓國內經濟建設所需資金,加重了財政負擔。經濟蕭條促發達國家貿易保護主義盛行,對發展中國家的進口需求驟減,農產品等大宗商品價格下降,殃及發展中國家勞動密集和低技術產業商品出口,創匯能力的下降,觸發了國際債務危機。1974到1980年,發展中國家的貿易赤字達到2800億美元,其中約2/3發生在與石油輸出國組織成員國之間,石油開支占新興國家能源開支的60%。然而為了經濟發展和必要的能源開支,他們不得不持續借貸進口石油。這種舊債未還又添新債的狀況,使發展中國家外債迅速增加。高油價和高利率將新興國家以美元計價的債務推高到令人驚恐的水平,使債臺高築、不堪重負的新興經濟體再遭重創。1973年新興石油進口國債務僅1300億美元,1982年增加到6120億美元。1982年墨西哥債務/GDP達63.8%,宣布無力償還,拉開拉美國家債務危機的序幕。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