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統雄觀點:藍白協商之民調評估 「統合分析」可獲得較佳結果

2023-11-17 06:50

? 人氣

各級學校也是經由多年的宣導,大家才認識「標準分數」的重要性。期望本次協商作業,不僅能夠促成政黨合作,也對公民開始作科學民調的教育。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決策科學對「希巴啦模式」的抉擇

本文對本案如何實施「統合分析」的介述,也加入了「決策科學」與「人類取用行為」因素的考量。

決策科學是當能力上無法達成「最佳模式」時,為避免在十字路口停滯不前,而改採用「較佳模式」。即理智上知道方案並不完美、仍然存在問題,但依可行性而繼續向前走。

譬如當前坊間民調只是樣本『戶』」,在戶中如何找到「適當受訪『者』」還有許多技術。同時,當前都會區,「家庭投票異質化」已超過3成,所以坊間民調,當前1家只訪問1人,一定也擴大誤差。還有市話和手機的配比…等等。

要達成隨機/等機率樣本,與其他近200項配套事項,須要8周以上,坊間民調完全無法達成,「統合分析」也不能補救。

這2位候選人都很優秀,我們其實是在用「希巴啦」(擲骰子)決定候選人,并不能反映他們真正存在高下,但「統合分析」可以將人爲灌在骰子裡的不當鉛塊盡量剔除

人類「認知內容」相反 「認知方法」仍相同

我做過很多次「太陽地球轉」實驗,以證明「人類取用行為」。

我問聽眾:請問,是太陽繞地球轉?還是地球繞太陽轉?

大家都答:是地球繞太陽轉。

我再問:伽利略以前,大家都認為是太陽繞地球轉。請問,伽利略是如何證明地球繞太陽轉的?或者你自己可以提出一個實驗,證明是地球繞太陽轉?

幾乎罕有人回答。

「人類取用行為」就是我們的「認知內容」和伽利略時代的人類相反,但我們的「認知方法」和伽利略時代的人類還是相同:「社會相信」多於「理性抉擇」,亦即相信:名人說、網路說、大家說…而較少自己收集、分析、比較相關資訊而取得答案。

我們知道,提出與「社會相信」不同的建言,必須循序漸進。

我們也建議,不宜只跟隨「大家都這樣說」,而應多思考足以證明地球繞太陽轉的實驗是什麼?少數樣本可以推論全體的理由是什麼?

*作者為臺灣選舉民調首創者、世新大學前資管系主任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