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鎵民專文:娛樂產業的國族主義文化迴圈

2023-11-25 05:50

? 人氣

文化產業的跨國資本流通得力於全球化的現象,而「國族認同/在地認同」則成為跨國資本叩關在地市場的工具。(資料照,AP)

文化產業的跨國資本流通得力於全球化的現象,而「國族認同/在地認同」則成為跨國資本叩關在地市場的工具。(資料照,AP)

若一九九〇年代新一波的中國國族主義出現是「中國經濟崛起」的產物,那是何種經濟運作的下層結構決定了上層結構的意識形態與國族認同,特別在本研究關注的「文化場域」(臺港中影視產業)之意識型態運作過程?本研究試圖引介社會學家保羅.杜蓋伊(Paul du Gay)等人在一九九〇年代提出的「文化迴圈」(the circuit of culture)分析架構,從「再現」、「認同」、「生產」、「消費」與「規範」五個端點,抽絲剝繭的詮釋臺港中影視產業的樣貌。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在杜蓋伊等人一九九七年出版的書籍《做文化研究:索尼隨身聽的故事》(Doing Cultural Studies: The Story of the Sony Walkman),透過分析數位隨身聽Sony Walkman如何成為全球流行產品的過程中,指出它並非只是一個商品,它還承載了一種對流行時尚、青少年文化的消費認同。藉由這個例子,杜蓋伊等人透過文化迴圈分析架構一一拆解Sony Walkman如何形構一個消費文化面貌。因此本研究認為在影視產業中從藝人到電影、戲劇、唱片、演唱會等皆是商品,亦受到文化迴圈概念提及的再現、認同、規範、生產、消費過程影響,所以文化迴圈適合本文作為觀察影視產業與文化認同關係的研究取徑。

詳細介紹文化迴圈的五個分析面向,首先「再現」即生產者透過語言傳達文化意義,並影響消費者對於特定事物的認同(在網路時代,消費者亦能夠透過語言的再現影響生產者的認同);「認同」是抽象的概念,對我群的認可,即是對與自身一致的對象建立共有共享的想像共同體;「生產」指涉及產品從設計、原料選取、生產方式、生產流程、產品銷售以至物流安排的完整生產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生產者會嘗試為產品附加意義,建構產品的象徵與符號以增加消費者對產品的認同,維護兩者的紐帶,促進消費意願。「消費」是指消費行為的日常儀式與實踐,消費行為涉及消費者的接受資訊方式、購買因素、購買習慣(時間、地點、次數)與價值觀等模式。最後是「規範」,包括政府組織的明文規定、法令,與潛在產業行規、社會規範,皆會影響產品的生產模式與再現。

每一端(再現、認同、生產、消費、規範)都涉及意義的產製,並與下一端相接合、連結在一塊。 除此,在意義的產製過程必須透過「語言」(包括影像、口語、寫作等)傳達,而「媒體」則扮演至關重要的中介角色,特別在現代傳播科技發達,促成全球性的傳播與溝通,使意義能夠在不同文化區塊流動進而相互影響。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