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鎵民專文:娛樂產業的國族主義文化迴圈

2023-11-25 05:50

? 人氣

無論是Sony Walkman抑或是臺港中影視產業內的藝人與其產品,除了都是具有豐富文化意義的產品,且都涉及了複雜的意義產製過程。而文化迴圈概念則提供了本研究一個分析架構,跳脫單純分析藝人認同爭議的文本論述,轉而從各種不同的面向去討論藝人認同爭議背後反映的整體臺港中影視產業的局勢變化。簡而言之,透過文化迴圈分析,本研究拆解貫穿於再現、認同、規範、生產與消費面向的國族主義元素。本研究先嘗試歸類臺港藝人的文化迴圈以做為例子說明,並預期在分析資料以後會有不同的複雜樣貌,請見圖: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透過文化迴圈分析,本研究拆解貫穿於再現、認同、規範、生產與消費面向的國族主義元素。(圖:作者提供)
透過文化迴圈分析,本研究拆解貫穿於再現、認同、規範、生產與消費面向的國族主義元素。(圖:作者提供)
透過文化迴圈分析,本研究拆解貫穿於再現、認同、規範、生產與消費面向的國族主義元素。(圖:作者提供)
透過文化迴圈分析,本研究拆解貫穿於再現、認同、規範、生產與消費面向的國族主義元素。(圖:作者提供)

處理資本主義、文化產業、國族認同三者之間的關係,以及「媒體」作為中介角色,過去文獻多有著墨。例如社會學家阿帕度萊(Arjun Appadurai)研究印度板球運動的在地化過程,發現電視透過方言轉播除了為印度民眾與英語世界搭起溝通的橋樑,民眾觀看印度球員在國際運動場上為國爭光,則進一步強化了在地印度的國族認同。除此以外,阿帕度萊指出印度板球運動在地化的同時,也利於國際資本與在地資本的流動,從賽事的直播、轉播,到書籍、報紙報導、運動雜誌等周邊商品的販賣,一方面使印度民眾持續經驗「認同想像」的過程,二方面資本則從中獲利。 因而阿帕度萊認為「板球現在不再是將黑膚人和棕膚人社會化以符合帝國禮節的工具,而是動員民族情感以便建構跨民族奇觀和商品化的手段」。

其次,文化產業的跨國資本流通得力於全球化的現象,而「國族認同/在地認同」則成為跨國資本叩關在地市場的工具,學者Miller、Govil、Mcmurria與Maxwell將這個現象稱為新國際文化勞動分工(New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Cultural Labor,簡稱NICL),他們認為相對於跨國企業前往第三世界雇用低廉的人力資源製造有形的商品,無形的文化商品也經歷全球化的勞力重新配置。

以好萊塢全球化為例,一方面透過吸收國外演員,製片與拍攝場景外移等策略降低製作成本,一方面則反過來利用在地演員、場景、故事訴求,透過跨國合製等手段打進在地市場。對於全球化框架下的在地空間,則淪為好萊塢生產所需的場地及勞務供應地,並納入NICL的一環。因此,多元文化反而成為美國跨國主義的生意策略與市場延伸的工具。

學者Miller、Rowe、Mckay與Lawrence透過分析一九九○年代美國職棒聯盟MLB雇用海外運動員現象,進一步的闡述NICL如何運用在地認同/國族認同打進在地市場。一九九○年代美國職業棒球聯盟MLB面臨「生產過剩」的問題,過度高額的轉播權利金與職業選手薪資,迫使職棒聯盟往海外挖掘選手,降低簽約金,並且透過吸納、收編海外選手到職棒聯盟,更能夠吸引海外觀眾,打入當地市場。例如職棒聯盟早在一九八○年代在拉丁美洲設立棒球培訓機構,負責以低於本國價格的簽約金吸收當地年輕選手。以多明尼加為例,在二○○二年分別有八十九位多明尼加籍選手在大聯盟、一千五百六十一位在小聯盟,佔據職棒總選手人數達四分之一。在亞洲,來自日本的職棒聯盟年度MVP球員鈴木一朗,則替聯盟賺取每年約三十億美金的高額利潤(包括轉播權利金、周邊商品授權)。這意味著透過鈴木一朗,職棒聯盟成功打進日本在地市場。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