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中日金本位的迥異命運:《白銀帝國》選摘(5)

2018-10-03 05:10

? 人氣

其次,日本金本位的重要轉機,都是在十九世紀晚期才完成,其中不得不提一位傑出人物的力排眾議與大力改革,這就是薩摩藩武士出身的首相松方正義,他從一八八一年起主導日本財政超過二十年。在十九世紀末,國際銀價大跌,間接帶動日本出口繁茂與企業興起,但是松方正義觀察到印度作為英國殖民地在一八九三年實行金本位,開始不顧分歧強行將貨幣體制引向基於金本位的現代貨幣制度。隨之,日本進行系列改革,一是在一八八二年通過制定《日本銀行條例》,規定中央銀行是唯一有權發行紙幣的機構,二是利用甲午戰爭的賠款在一八九七年實行金本位制。金本位當時是世界潮流與標準體系,日本實行金本位一方面可以抑制當時日本民間的投資熱潮,另一方面使得日元獲得國際認可,也使得國際資本在日本投資更為便捷。更重要的是,金本位不僅使得日本可以實現甲午戰後經營,更可以使得日本加入以英國為主導的國際金融體系,成為二者聯合起來進行日俄戰爭的前提。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最後,從政治角度審視中日貨幣,又有不一樣的景致。眾所周知,完善的貨幣金融制度對於後發國家的工業起飛意義重大,但對比貨幣制度差異,其實中國與日本的時間差也就是二十年:一八七○年日本鑄造「龍洋」,一八八七年廣東也開始鑄「龍洋」。一八七一年日元誕生,日本試圖建立金本位,未成功。一八八二年日本銀行成立,同年中國開始機器製錢。一八九七年中國通商銀行成立,一九○五年大清戶部銀行成立。

二十年的時間在歷史中不過轉眼一瞬,但在劇變時代則至關重要,落後二十年已經足以錯失金本位的時間窗口,這也意味著錯失歷史機遇。金本位乃至信用貨幣在全球成為主流,其實也就是十九世紀晚期的事情。對於這股歷史潮流,中國也曾想加入,但國內爭議以及利益分配糾纏之下,始終是一步慢,步步慢。晚清在系統性落後的情況之下,貨幣或者金融改革難以單邊突進,也無法倒轉歷史紅輪。

甲午戰爭是帝國夢魘的深化,觸發隨後一系列政治破敗,正如清末惲毓鼎所評價的那樣,「甲午之喪師,戊戌之變政,己亥之建儲,庚子之義和團,名雖四事,實一貫相生,必知此而後可論十年之朝局」。在經濟上,變動中的中國繼續依賴白銀,國際市場的白銀變化對中國的影響更加劇烈而直接。白銀變化劇烈引發經濟政治的諸多痙攣,直到二十世紀三○年代才重新梳理清晰。

*作者徐瑾為中國經濟學者,現為英國《金融時報》旗下FT中文網財經版主編、首席財經評論員。著有《有時》、《印鈔者》、《凱恩斯的中國聚會》,本文取自作者新著《白銀帝國:從唐帝國到明清盛世,貨幣如何影響中國的興衰》。本系列結束。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