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一天專欄:日本是否應該成為「中等國家」

2015-05-14 05:50

? 人氣

揆諸冷戰與後冷戰史,美國在東北亞的戰略佈局,一向是日本第一,南韓第二,台灣第三。這裡有相當深刻的地緣政治考量,但台灣媒體與人民一般不會區別這麼細,再加上朝野政客故意扭曲,很容易令台灣社會產生錯覺。美國前國務院官員Nancy Tucker透過許多美國政府解密的文件,加上訪問了幾十位熟悉美國與台灣官員,寫成《Strait Talk: US-Taiwan Relations and the Crisis with China》一書,裏面有很多很多美中台的秘辛,包括美台之間不能公開講的不信任,也透露出了一段血淋淋的潛台詞: 台灣是美國在外交談判桌上牽制北京的籌碼。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借鑒中美日關係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台灣在中美霸權博奕結構中的定位,其實是一個迷你版的日本。從地緣政治的角度分析,兩岸關係其實是中美日這段不等邊三角關係中的投影,一旦抽離了歷史脈絡就無所附麗。「一中原則、三大公報、台灣關係法」一向被視為美國自尼克森總統以來對華政策的三大支柱。即使在1995年臺海危機時,美國亦未單方面毀棄此一中美關係的根本基礎。二十年前,中美力量的對比懸殊,二十年後,中國已能抗衡美國。二十年間中美關係經歷了無數的變化,唯一不變的就是這個三大支柱。

中美三大公報的歷史背景是美蘇冷戰,目的是為了美國自身戰略利益,並非對華友好。深究「台灣關係法」的條文,一方面揭櫫了美國維持「西太平洋之和平、安全與穩定」的意旨,一方面又允諾繼續對台灣出售「防禦性武器」,抵觸了中美「上海公報」與「建交公報」中的共識,亦令美國對「一中原則」的「認知」與「不表異議」顯得十分曖昧。後來雖有「八一七公報」予以調節,亦無濟於事。而「台灣關係法」的獨特意義,不僅因為它是一部規範美國與一個它已不再承認的「中華民國」間的特殊關係的一部國內法,而是作為美國艾森豪總統與中華民國在1954年簽訂的「中美共同防禦條約」(阻撓兩岸跨海熱戰的關鍵)的繼承者,「台灣關係法」其實為美國在對華政策上的博弈心態下了一個絕佳的註腳。從霸權博弈的角度來看,美國的曖昧有戰略上的必要,亦凸顯了1949年後中美亦敵亦友的矛盾競合,且不時成為美國政客轉移內部焦點的政治籌碼。

但中日則不同。因為兩國在歷史上的種種遺緒,中日之間很難如中美一般在重大關鍵問題上容許「創造性的模糊」。這也是中日關係較中美關係更加複雜的主因:日本背後有著美國在安保條約下的核武保護傘,但日本軍國主義再起的氣焰其實藏著反美的幽靈;中日和好,中美不一定好;中美不和,中日肯定好不了。面對這種「囚徒賽局」,添谷的中等國家外交路線,或許是一條能有利於亞太區域穩定和平的「第三條路」。申請成為亞投行創始會員國本來是一個尚佳的契機,然而日本受制於美國的壓力,未能好好把握,非常可惜。

*作者為金融市場觀點家

喜歡這篇文章嗎?

胡一天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