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強遺體在北京火化:主政十年,他為中國經濟留下了什麼?

2023-11-02 17:00

? 人氣

2021年8月18日,李克強視察河南省鄭州市的地鐵5號線隧道。(美聯社)

2021年8月18日,李克強視察河南省鄭州市的地鐵5號線隧道。(美聯社)

11月2日,中國前總理李克強的遺體在北京火化,天安門廣場上下半旗致哀。李克強10月26日於上海突發心臟病,27日凌晨逝世,27日當天他的遺體由專機從上海護送至北京。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他的突然離世,引發中國民間緬懷浪潮,從他工作過的河南,到家鄉安徽,民眾自發獻花累積成山丘,與公眾對上一位前總理李鵬離世的反響有天壤之別。

李克強
 

一位安徽籍企業家感慨,李克強很真誠、務實,而且對企業家很友善,得知他去世的消息,「心裏痛了一下子」。

回看李克強的兩任總理任期,數據上無疑很輝煌——十年間,中國的GDP從53兆增長到121兆元,年均6.2%;他頗為重視的醫保改革,覆蓋人群也從5.4億增加到13.6億;「簡政放權」的改革使政府行政審批事項縮減到三分之一。

2023年11月2日,,北京中南海領導班子大院降下半旗,哀悼前總理李克強逝世。(美聯社)
2023年11月2日,,北京中南海領導班子大院降下半旗,哀悼前總理李克強逝世。(美聯社)

也有分析提到他未盡的改革——從上任伊始就著力「去槓桿」,但在他離任時,中國實體經濟債務槓桿率,比十年前不降反升;李克強著力推進營業稅改徵增值稅,再用房地產稅作為地方政府主要稅源,地方政府依然未能擺脫土地財政,債務問題懸而未決。

然而,不同時代的總理,面臨不同國情,承擔不同任務。朱鎔基九十年代上任後,實施分稅制、匯率改革、加入世貿、取消福利分房、國企改革,動作之大,領域之廣,如同築陸基,鋪鐵軌,造車頭,讓中國的經濟列車,有動力、有方向,開始隆隆前進。

2023年11月2日,據信載著前總理李克強遺體的車隊正開往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民眾趕忙用手機拍照錄影。(美聯社)
2023年11月2日,據信載著前總理李克強遺體的車隊正開往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民眾趕忙用手機拍照錄影。(美聯社)

溫家寶的十年,則被稱為中國的「戰略機遇期」,美國在「9·11」後把注意力投向中東,中國則沿著「朱時代」的改革軌道,快速行駛。

到了李克強上任之時,積弊開始湧現,抵消之前的改革紅利,同時中國為了應對金融海嘯,推出四兆計劃,副作用開始顯現,被形容為「飲鴆止渴」。難題擺在眼前——如何為一輛正在高速行駛的列車,更換部件,甚至修理引擎,而不讓它掉速?

更大的難題出現在李克強的第二個任期,中美貿易戰、科技戰、新冠疫情先後爆發,讓這輛列車不得不降速,中國經濟甚至不得不停下改革的腳步,不得以改變去槓桿的初衷,而適度增加槓桿。這種級別的考驗,是前幾屆政府所未遇到的。

在此背景下,有必要回溯李克強的十年執政留下的遺產,尤其首位博士出身的中國總理,在經濟領域究竟為這個國家留下了什麼?

剪刀手:「不是剪指甲,是割腕,忍痛也得下刀」

「簡政放權」幾乎成為李克強第一個任期(2013-2017)最為標誌性的政策——五年間,每年的第一次國務院常務會都是關於這個話題。

2015年的兩會記者會上,李克強針對簡政放權說,「不是剪指甲,是割腕,忍痛也得下刀。」

許多新詞,也因為李克強的講話,而進入公共輿論——比如,「負面清單」,明確企業不能做什麼,其他則都可以做;比如「權力清單」,明確政府該做什麼,其他沒有授權的皆不能做;再比如,「責任清單」,規定政府對待市場的責任,在一些領域必須作為。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