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教育》致李遠哲之六:臺灣能源與環境的困境,您難辭其咎

2023-10-16 05:50

? 人氣

擁有化學專業的前中研院長李遠哲時常關心二氧化碳排放的問題。(資料照,顏麟宇攝)

擁有化學專業的前中研院長李遠哲時常關心二氧化碳排放的問題。(資料照,顏麟宇攝)

前中央研究院院長李遠哲於2022年10月12日接受網路節目《新聞不芹菜》的專訪時,提到他曾以資政的身分就溫室氣體排放的事,與蔡總統談,但總統卻回應:2024以後的事是下一代的事,不是她的事。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李遠哲於是憂心忡忡地說:全世界如果照現在的方向走,2050年零排碳——讓地表的溫度不要上升1.5   以上,是不可能的。據此,他嚴正呼籲總統應該站出來講「為了臺灣的下一代,應該減少我們的需求。」「從科學的觀點看,二氧化碳在增加,地表溫度在上升,而我們的生產與消費在往不對的方向走。……應該下定決心,減少消耗,減少生產。……省吃儉用。」

化學專業的李遠哲確實一直很關心二氧化碳排放的問題。例如2000年3月5日總統大選前,他在那篇著名的講演〈跨越斷層——掌握臺灣未來關鍵的五年〉裡,就警告:「臺灣半世紀『一切為經濟』的發展模式所造成的汙染,早已超出海島生態環境能自淨的最大容許量和承載能力。」臺灣是個極度缺乏自有能源的地區——既沒有石油與煤的儲藏,風力發電不可靠,日光能發電更缺乏大面積的土地;由於種種條件不利,李遠哲對於核能發電自有其專業的主張。

且回到1991年,李遠哲當時是美國能源部部長召集的諮詢委員會的委員,又新任李登輝總統的國策顧問。「龍門核能發電廠」(核四)計畫甫於1990年5月提出,他在接受訪問時指出:「(美國)能源部去年所提的報告中,曾指出因礦物燃料的燃燒所引發的溫室效應等問題,所以核電會更加受到重視。」(刊於1991年8月15日出版的《科技報導》116期首頁)

當2000年政黨輪替,行政院於10月宣布不繼續執行由立法院通過的核四興建預算案時,李遠哲即在「國家永續發展會議」上提出核四續建的必要性,明確宣稱在未有適當的替代能源前,續建核四可讓臺灣過度排放的二氧化碳減量;且在核廢料處理安全已大幅改善的當下,若臺灣不開發核能而過度依賴石油,將產生能源危機。2001年2月,行政院因立法院多數之決議,宣布核四工程復工。

2003年,立法院民進黨團提出「非核家園」案,李遠哲於同年11月8日在「中華民國能源經濟學會」的講演中強調,目前核電安全已不是問題,如果核燃料能用完而減少廢料,則可大大增加核能發電的可能性。2005年1月10日他接受《自由時報》訪問時再表示,為顧慮能源的短缺,核能為必要之「惡」,建議「非核家園」應延至2050年實現。

2006年4月22日,在「國家永續發展會議」的專題演講上,李遠哲更明白指出:臺灣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是全球人均排放量的3倍多;在普遍採行新的科技,如再生能源、太陽光電和生質能源等之前,核能仍是未來50年比燒媒製造二氧化碳更乾淨的能源。據此,他直言:「至少50年後臺灣才可以說不要核能。……核四應完工,核一、二、三廠都要延後除役。如果不這樣做,而繼續釋放二氧化碳,這是錯誤的。」

2008年2月18日,李遠哲更以召集人身分率「中研院環境與能源小組」提出〈給新總統的建議書:因應地球暖化臺灣之能源政策〉,以臺灣二氧化碳的減量問題為主軸,積極建議支持核四續建、推動兩岸經貿自由化及開放兩岸能源市場。其中寫:如果核四停建,我國無法取得替代能源,2025年燃煤將占總體能源44%,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0年增加60%。當年7月3日,他又在中研院院士會議中代表「環境與能源小組」報告說:「為達成國家減碳及穩定能源供給的目標,……核四應照原訂計畫完工運轉,核一、二、三廠也應延役,並考慮在既有核電廠加裝新核電機組。……未來甚至可能再興建核五。」

然而,這樣專業的化學家,卻在2013年3月18日,接受《財訊》專訪時,對核能的態度幡然丕變。李遠哲宣告基於四大理由,應該停建核四且核一、二、三廠不再延役。所提的四項理由是:「核四本身決策錯誤」、「核廢料的處理」不理想、「地震因素」以及「人才欠缺」。翌年年4月15日,林義雄宣布將以無限期絕食的方式,呼籲政府停止核四;於是在李遠哲和林義雄二人先後掀起的「非核」波瀾下,終於導致2014年4月28日行政院宣布核四「封存」迄今。

核四廠,龍門核能發電廠(台電)
核四廠,龍門核能發電廠(台電)

李遠哲對核能的態度如此大幅反覆,著實令人驚詫而費解。是什麼原因使他脫離學術的考量?這只能從他的「心繫政治」解釋得通。查2008年的總統大選中,民進黨敗給了國民黨,民進黨主席蔡英文於2011年3、4月之際乃提出「2025非核家園」的憧憬,俾利博取民心。李遠哲為急於輸誠,乃不惜打臉之前的自己。

如今,臺灣正面臨極其嚴峻的經濟發展、能源抉擇、環境保護與國家安全的四重困境。若要繼續發展經濟,特別是要維持像台積電這樣的高耗能的產業,如果放棄核能發電,就必須大量進口石油與天然氣。從小處看,這會更破壞臺灣的天然環境,又蔓生地方黑白兩道的利益糾葛,增加國家安全的風險;從大處看,臺灣如排放過多的二氧化碳,成了危害世界之島,將會成為「被懲罰的對象」。

2018年的公投,顯示有高達6成的民眾不支持廢核。現今的國際趨勢則是重新擁抱核能——2022年7月歐洲議會已表決通過,將核能視為「綠能」之一。核廢料的處理可望用新技術或國際合作方式解決。2023年8月2日唐獎永續發展獎得主薩克斯教授(Jeffrey D.Sachs)直言:臺灣官方致力推動「2025非核家園」政策時,有80%是使用石化燃料,「這不是策略、不是去碳化,是即興演出。」

可悲的是,口口聲聲主張減碳的李遠哲,竟選擇噤聲!他似乎只能批評蔡總統「是不對的」,力辭其咎。然而能源問題的解決,至少有一半要靠教育——節儉的教育、居安思危的教育、正確認識能源的教育。李遠哲現今提醒大家應該節能減碳、省吃儉用,固然語重心長;然而,他過去在從事教育改革的過程中卻從未著墨於此。例如1996年底發表的《教改總諮議報告書》中,完全看不到環境永續發展的觀念,卻只看到「教育鬆綁」!

如果「鬆綁」(包括社會觀念)的觀念深植人心,誰還會聽得進「減少消耗」、「減少需求」?

*作者為諄筆群主筆

喜歡這篇文章嗎?

諄筆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