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意凡觀點:杜象與政治不正確的創新

2018-09-07 05:50

? 人氣

這種對精神束縛異於常人敏感的性格,使得杜象總是問自己許多為什麼,然後由這個問題產生懷疑,以致對所有事情感到懷疑。他懷疑傳統、懷疑美學概念與準則。他認為所謂美學是一種習慣,並受限於人們狹隘的認知。還有許多可能有待發掘。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人往往渾然不覺自己受到的各種制約,無法分辨何為制約、何為自由意志。古今的發明家或革命領袖,成長中都得經歷一段艱難的「去制約」的過程。由於1912年與立體派人士的過節,對藝術家感到幻滅的杜象決定拋棄傳統圖畫的形式,並開始在自己身上進行「去制約」的實驗。

杜象採取的方法是:拿掉創作過程中,自我選擇的可能 - 一種連傳統意義上的自由意志都放棄,十分決絕的做法。這段時間他主要的目標是完成繪製於玻璃上的《The Bride Stripped Bare by her Bachelors, Even》。在這件作品的玻璃上層,藝術家給自己制定了一個簡單規則,接著就讓隨機的因素完成;在玻璃下層,藝術家依照透視法製作了幾個機器圖樣,以及九個在模型中隨機完成的抽象的單身漢。「隨機」與「透視法」使藝術家避免自我的選擇。雖然在上層規則制定、下層選擇機器方面、隨機與透視法的組合、以及圖案分布位置,還是使用了自我意志,但或許藝術家覺得前三項是他成長過程中較不受制約的部分,而最後一項則是給定所有限制後,需要做的選擇,因而能夠被推壓到最有創造力的地步吧。

杜象的《The Bride Stripped Bare by her Bachelors, Even》,1915 – 1923年。
杜象的《The Bride Stripped Bare by her Bachelors, Even》,1915 – 1923年。

這件大玻璃作品的製作歷時八年,到最後仍沒有完成。在構思與實驗的過程中,為了調劑,杜象偶然把他喜歡的腳踏車輪拆下放在凳子上,作為房間的裝飾品。正當杜象苦思關於「隨機」的創作方式,這一不經意的創作,使他忽然想通如何以「偶然」(或者可說是隨機)擺脫傳統美感。以這個新發現的觀念作為基礎,杜象繼續做了幾件「現成物」(Readymade)。直到有一天,他去五金行買了一個小便桶,將其反過來放置,簽上臨時決定的化名R. Matt,寄到自己擔任董事的獨立藝術家協會(Society of Independent Artists)舉辦的展會。

放置於杜象家中的腳踏車輪。 (來源:Wikipedia)
放置於杜象家中的腳踏車輪。 (來源:Wikipedia)

理當觀念開放的協會中許多董事,在不知情作者就是同事的情況下,覺得這個作品實在太不雅了,又不願違反協會接受所有參展作品的原則,便把Mutt先生的小便桶藏在雜物後面,連醜聞都不讓發生。已經有一次經驗的杜象,對此作品並沒有放棄。展會後他出版雜誌、請Alfred Stieglitz替作品拍照、並由知情的好朋友撰文。「重要的不是這件噴泉是否為Mutt先生親手製作。」朋友寫道,「重要的是他選擇了它。他選擇某件日常用品,透過給予人們新的觀看角度與新的名稱,消除它的使用功能,從而在這物件上創造了新的思想。」這個小便桶,就是現在被認為決定了當代藝術形態的《噴泉(Fountain)》

喜歡這篇文章嗎?

林意凡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