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科技戰》從「技術管控」到「投資管控」,高科技競爭的博弈與風險

2023-08-18 11:09

? 人氣

中國人工智慧研發企業「銀河水滴」最新的「步態識別」系統。(取自銀河水滴官網)

中國人工智慧研發企業「銀河水滴」最新的「步態識別」系統。(取自銀河水滴官網)

美國總統拜登近日簽署行政命令,限制向中國某些敏感技術領域進行投資。涉及半導體和微電子、量子資訊技術、人工智慧三大領域——這是美中科技競爭的核心。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此前美國已經禁止或限制某些技術出口中國,新的禁令意味著,不僅不能出口,還不能使用美國資金和專業知識幫助中國開發自己的產品。

美中高科技之間的博弈從「出口管控」擴展到「投資管控」。專家指出,這背後的邏輯是一脈相承的。

「儘管美方已經選擇用『去風險』 而不是『脫鉤』來描述他們的政策取向,但毫無疑問,美中這兩個全球最大的經濟體必將繼續漸行漸遠,而且對抗加劇,」多倫多大學經濟地理學副教授張軍對BBC中文說。

以晶片為例 中國高科技產業「更加孤立」

半導體晶片是近年來最受關注的高科技領域之一。美國此前限制了對華高端晶片出口,並聯合日本、荷蘭等在半導體製造方面佔據主導的國家,對晶片設計軟件和製造工具實施了出口管控。根據最新投資禁令,美國財政部正在考慮禁止對從事半導體製造等設備開發的中國實體進行投資。

禁令涉及風險投資、私募股權投資、合資企業等各種模式的投資。

《晶片戰爭》作者、美國塔夫茨大學(Tufts University)助理教授米勒(Chris Miller)接受BBC中文訪問時說:「中國的晶片產業,尤其是初創企業,正在經歷比過去幾十年更加孤立的形勢。」

他指出,這一禁令主要有兩個影響:一是阻止美國資本支持中國的初創企業,尤其是半導體行業的初創企業。二是限制高端晶片的專業技術轉讓。

「風險投資公司向初創企業提供投資的關鍵不僅在於資金,還有那些幫助初創企業成長的專業技術和網路。」

中國的科技產業曾大規模吸引美國的風投資本,有大量資金及風投專家幫助了中國的初創企業。但在地緣政治緊張加劇的情況下,美國對中國的投資已經急劇下降。

根據研究公司PitchBook的數據,美國風投在中國的投資總額從2021年的329億美元驟降至去年的97億美元。今年以來,美國風險投資者僅向中國科技初創企業投入了12億美元。

拜登
 

美國商界喜憂參半

這項禁令發佈後,美國商界喜憂參半。

雖然美國在半導體技術方面佔據主導地位,但中國是最大的半導體銷售市場。鑒於半導體的軍、民兩用性質,拜登政府一方面希望限制中國高端晶片發展,但另一方面也要顧忌本國商界的利益。

近幾個月來,美國商界不斷遊說政府,試圖縮小投資禁令的範圍。近日出台的禁令據信已經比原有考慮範圍縮小很多,但未來依然存在不確定性,可能對美國在類似領域的對華投資帶來寒蟬效應。

「長遠來看,預計限制措施的範圍將擴大,對行業的影響將更加嚴重,並進一步減少美國對華投資。」美國政治風險諮詢公司歐亞集團(Eurasia Group)的地緣科技高級分析師魯曉萌對BBC中文說。

雖然白宮表示,投資禁令針對的是具有軍事功能的尖端技術,以防國家安全受到威脅,但有專家指出,這項禁令必定會重新部署美國資本和專業技術的流向,使其遠離最大競爭對手中國。

張軍說,「這個行政命令必然引導美國公司撤回、放棄、或者至少是重新評估在中國的投資計劃。」

更重要的是,此舉傳遞出「中美之間地緣政治和國家安全風險已成常態化,一切市場主體都必須慎重對待,而且必將引領其它國家跟隨或者效仿」,張軍表示。

晶片無所不在
晶片無所不在

中國的報復和對策

中國商務部對美國的投資禁令表示「嚴重關切」,並稱保留採取反制措施的權利。但分析指出,中國手中的牌似乎有限。

米勒認為,中國面臨很艱難的局面,主要對策可能是「繼續努力投資發展自己的晶片產業」。

在全球半導體供應鏈上,中國幾乎在每一個環節都遠遠落後於前沿技術。美國、日本、台灣、荷蘭等地區掌握著製造半導體的關鍵技術,一些地方已經在關鍵部位限制了對華出口。

中國正在急追猛趕,過去十年左右,政府每年向芯片產業投入數百億美元。

除此之外,中國在今年5月將矛頭指向了美國晶片製造商美光科技(Micron Technology),稱該公司產品存在「網路安全問題隱患」,禁止購買該公司的晶片產品。隨後在今年8月,中國對兩種晶片製造原材料(鎵和鍺)實施了出口管控,被認為是對美國一系列對華出口禁令進行報復。

魯曉萌說,美國的投資禁令宣佈之後,預計中國將採取一些「高調的報復行動,但不會進一步升級雙邊衝突」。這可能包括對涉及美國公司的併購交易提出嚴厲意見,或者進一步擴大中國的出口管制。

她指出,中國一定程度上對拜登的行政命令早已有所凖備。7月下旬,中國央行敦促金融機構支持科技研究和併購交易,包括創建一個新平台,讓規模較小的科技公司可以通過高收益債券融資,以促進國內對科技行業的投資。

中國國旗
 

外國晶片公司是否會遭排擠?

米勒認為,中國政府還有可能「試圖將外國公司拒之於中國半導體市場的某些領域之外」,以確保中國晶片企業在中國市場贏得更多份額。

中國目前不具備生產尖端半導體的能力,但卻擁有生產成熟半導體所需的技術。中國政府對這一產業的補貼,也主要用於建設成熟半導體的生產能力。

米勒指出,那些新建立的工廠將在未來幾年內投入生產,屆時,全球成熟半導體的產能將大大提高。

「我們應該假定,一旦這些公司擁有一定產能,就會想要對外銷售晶片。 如果它們開始銷售,並通過降價的方式贏得市場份額,將對整個世界半導體市場產生影響」。

他還說,日本、台灣、歐洲、美國等擁有成熟生產基地的國家不會眼睜睜地看著自己企業和市場份額受到中國新產能的威脅。這些國家很可能會採取貿易措施,限制中國企業贏得市場份額的能力。

上個月,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Gina Raimondo)已經表示,美國及其盟友需要將出口管制和國內激勵措施結合起來,以應對半導體晶片過剩的問題。她警告,中國積極的產業補貼將導致半導體晶片過剩。

「中國正在投入大量資金補貼成熟晶片和傳統晶片的過剩產能,這是我們需要考慮並與盟國合作解決的問題。」

中國也陷入兩難,一方面希望通過外國公司來獲取經濟利益,另一方面也希望自己的企業佔據更多市場份額。

魯曉萌認為,公然封鎖外國公司的做法「只適用於被中國政府視為美中技術脫鉤趨勢肇事者的公司,例如美光公司」。而對於絕大多數外國投資者和行業競爭者,中國希望他們留在中國市場,為當地帶來經濟和就業利益。

「直接排斥外國競爭只會延誤中國企業的學習進程,從長遠來看並不是明智的選擇。」

張軍說,中國作為追趕者和學習者,尤其在美國和其它外國公司遙遙領先的半導體領域,發展這個產業必然離不開外國公司和科研機構的合作和支持。

「理想的狀況是,當你自己成長壯大技術升級之後,比如華為在電信設備領域,寧德時代在汽車電池領域,自然就靠競爭把外國公司擠出了市場。但如果翅膀還不夠硬的時候,就強行與外國公司切割,那顯然是搬起石頭自己的腳,也是美國和其盟友所樂見的。」

美中國旗
 

中國的反制牌好用嗎

有分析認為,中國還可能通過進一步限制鎵和鍺的出口來反制美國的投資禁令。從8月開始,中國商務部已經對這兩種金屬實施出口管制,表示未經許可不得出口。不過目前並不清楚,中國的限制力度有多大。

米勒教授指出,中國面臨的問題是,嚴格執行出口限制不僅會傷害美國、日本等中國的競爭對手,還會「傷害到中國自己」。

這是因為,許多原材料是中國電子產品供應鏈上的一環。比如,許多類型的半導體在台灣和韓國生產,在中國組裝成為產品。如果中國大幅收緊限制,肯定會對美國和其他國家產生重大影響,但同時也將對中國經濟產生相當大的影響。

魯曉萌說,鎵和鍺這兩種物質的製造過程雖然複雜,但並非不可替代。鍺在世界上其它地方普遍存在,一些地方開始獨立生產。鎵的儲量雖然主要集中在中國,但其它國家過去也有相應的工廠。

在半導體工業應用方面,鎵是新興材料,在剛剛起步階段,目前超過90%的晶片工業產品仍然是用硅製造的。對於鎵的次級用戶來說,轉而使用更成熟、更便宜的硅材料並非難事。

「從這個角度看,兩者都可以找到替代品。」魯曉萌說。長遠來看,如果加強限制出口,將進一步推動西方供應鏈在全球範圍內的恢復能力。

也有人擔心,中國可能利用稀土作出反制措施。但米勒教授認為,這張牌並不好用。

他說,中國在 2010 年至2012 年已經將稀土作為武器用來對付日本,但這個舉動刺激了對中國以外的稀土供應鏈的投資,導致如今在澳大利亞和美國進行的稀土開採比以前大大增加。

「這些趨勢表明,中國在這一領域的壟斷地位正在減弱。」米勒說。

他還表示,與鎵和鍺市場類似,中國可以限制稀土出口,但影響的不只是中國的對手,因為中國也依賴於部分供應鏈。因此,「稀土不是一種針對性武器,會對中國的經濟造成衝擊。」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