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副總統賴清德出訪巴拉圭 過境美國如何成為「深思熟慮的妥協」?

2023-08-11 20:00

? 人氣

台灣和美國地圖
Getty Images
台灣總統或副總統不能與白宮有正式外交訪問,也無法建立正式外交關係。

「過境外交」的開端與起伏

過往,華府對台一直有不允許台灣現任的正副總統、行政院長、外交部長與國防部長等5人,踏入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的不成文規定。台媒《報導者》說,因此聯合國總部所在地的紐約市,也就成為台灣高層過境美國的首選,之後則是以西岸洛杉磯或舊金山,或太平洋島嶼夏威夷。而且,除了城市安排的差別外,美國國務院批准台灣總統及副總統過境美國的停留時間與活動範圍,也是台美關係重要的指標。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美方過去也多以單趟24小時停留為原則,也會限制台方的活動範圍,只待在酒店公開行程不公開,甚至僅准許在機場等待班機加油不得落地入境。

「就連隨團的台灣媒體也都曾被要求不得在美國境內進行採訪,或者不得在總統行程結束、離境之前發佈現場新聞。」《報導者》說。

不過,2016年蔡英文入主台灣總統府後不久,美中貿易戰開打,中美關係遽降,相反美台關係升溫。2019年,白宮允許蔡英文過境美國,高調在紐約哥倫比亞大學演講。2023年,台灣外長吳釗燮與美國副國務卿雪蔓(Wendy R. Sherman 謝爾曼)首次在華盛頓特區一河之隔的AIT總部碰面引發熱議,被視為美國開始有限度地打破過往默契的第一步,但也隨即引發北京強烈抗議。台灣高層過境外交的種種安排細節及時機,都明顯契合台美關係的溫度變化。

不過,台灣以過境外交對沖美中台三角關係的做法,普遍被認為始於已故的台灣首任民選總統李登輝。

李登輝在1990年代,執政逐漸穩固後,以「務實外交」為戰略──在有尊嚴的情況下,不甚計較名稱或形式(譬如不杯葛以「中華台北」參加奧運),試圖在國際空間開拓台灣外交,突破台北與華盛頓的關係。

1994年5月,李登輝在拜訪南非及中南美洲邦交國後,以舟車勞頓為理由,向華府申請回程「專機過境」。不過,時任美國總統柯林頓(克林頓,Bill Clinton)政府,拒絕發給李登輝過境簽證,亦不讓其專機在夏威夷過夜,僅准予在檀香山軍用機場「加油」停駐一晚。李登輝獲悉後以不打領帶,身著休閒衣物,拒絕下機,在飛機上與時任美國AIT主席白樂崎(Natale Hans Bellocchi)會晤,表示抗議,並意外引發美國政壇與輿論對台北的聲援及同情。美國反對黨及許多輿論批評柯林頓屈服北京壓力。

中美關係專家馬利德(Richard McGregor )曾在著作裏評論,李登輝在此行之後即刻把握時機,見縫插針,因為美國政壇在「六四」天安門事件後對北京的不信任增加,也對北京開始崛起的自信感到壓力,而美中外交關係,也因為經貿問題產生許多摩擦。台北花費數百萬美金給華府政治公關公司,最後成功打通國會,參眾兩院投票通過邀請李登輝1995年以私人名義訪美,即便美國國務院仍持反對態度,柯林頓最後裁示發予李登輝簽證,李登輝返回母校康乃爾大學發表演講,並首次對外提出「中華民國在台灣」的聲稱,成為美台斷交後首位訪美的台灣總統,在國際媒體聲名大噪。卻引發北京強烈抗議,美中關係一度受到極大影響。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