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軍世界的臺灣巧克力——戰前的「森永村」與現代的屏東縣

2023-08-17 14:31

? 人氣

用日文講述森永村歷史的排灣族前村長烏力(左側男性)(圖片來源:作者攝影)
用日文講述森永村歷史的排灣族前村長烏力(左側男性)(圖片來源:作者攝影)

放火燒村之後回到日本?聽到如此出乎意料的事情,頓時不知所措,打算再進一步調查事情的真相,筆者拜訪了附近的「VuVu廚房」老闆塔米克,一問之下,這件事情似乎確實是如此。也就是說,現在筆者所在的森永村曾經是一片尚未開墾的林地,後來砍伐森林,成立以日本人為中心的聚落,並且由森永製菓出資興建可可工廠,生產巧克力。不過,隨著二戰結束而撤退,在離開前放火燒村,工廠也付之一炬。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排灣族戰後移居到荒廢的森永村

這裡本來有原住民部落,後來日本人入殖,獎勵種植可可樹,動員附近居民到工廠工作。——筆者如此想像著。然而,實際上卻是森永製菓的投資,昭和初期在這裡開墾土地,成立聚落和經營工廠,從無到有,形成所謂的「共同體(Community)」。

的確,森永村作為山中原住民的部落,道路規劃整齊,總覺得土地區劃是經過設計的,中央的「森永村集會所」(日本撤退後,改為小學,而操場目前作為集會廣場之用)以前是工廠舊址。日本人離開之後,原本居住在交通不便的舊社大古的排灣族部落就全部遷移到此地,因為以前曾經是森永製菓的工廠,所以沿用「森永」作為地名,目前的人口數約300人左右。

根據塔米克表示,森永製菓過去開墾可可農場及種植技術並沒有流傳下來,現在這裡的居民也無人種植可可,對於原本的主要生活型態就是狩獵採集的排灣族而言,或許需要時間來學習農業技術。

從家家戶戶的門牌,以及可以聽到居民之間是用日文發音「森永」這個地名。(圖片來源:作者攝影)
從家家戶戶的門牌,以及可以聽到居民之間是用日文發音「森永」這個地名。(圖片來源:作者攝影)

無疾而終的「巧克力王國」夢想是否能傳承下去?

攤開歷史來看,在美國學習製作洋菓子後回到日本的森永太一郎(1865-1937年),於明治時代後期(1899年)創立森永製菓,直至今日。與牛奶糖、鐵盒水果糖並列,也製作販售巧克力。遠從瑞士聘請巧克力師傅進行開發,進口純可可膏後進行加工,製作巧克力商品。

森永社長計畫要大量生產巧克力,從原料可可豆到製作巧克力的「Bean to Bar」,也就是目標是一貫化生產。而且,他導入了當時的最新設備,自1918年開始販售首度日本產的牛奶巧克力。

進入昭和時代,對巧克力的需求大增,但是受到戰事不斷的影響,物資調節困難,停止國內生產。關鍵因素是自1940年起實施的可可豆進口限制。除了軍需用品以外的巧克力製造被迫中止。

之後,禁止進口的可可豆直到1950年才重新開啟,至砂糖自由化之後,巧克力業界迎來飛躍發展。眾所周知,作為奢侈品在戰後的日本社會扎根下來。

然而,想一想出現在森永村的「巧克力製造工廠」的角色。昭和時代初期,作為原料的砂糖、牛奶、可可豆,全部都能夠從當地調度,臺東這塊土地受惠於豐饒的土地和氣候,對森永製菓而言,台東這塊土地作為完美的生產據點是再適合不過了。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