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傳媒高峰論壇》電動車降低成本,關鍵在電池芯!台塑新智能劉慧啟:它和石化業的輕油裂解一樣重要

2023-07-28 12:50

? 人氣

台塑新智能總經理劉慧啟:電池芯如同石化製程的輕油裂解,非常重要。(顏麟宇攝)

台塑新智能總經理劉慧啟:電池芯如同石化製程的輕油裂解,非常重要。(顏麟宇攝)

電池、電控與電機是電動車的3大關鍵模組,特別是電池,它影響車輛的續航力,其總成本占整車約35%,是影響電動車售價與普及的關鍵。在全球供應鏈中,目前電池芯主要由寧德時代、LG、Panasonic、比亞迪等廠商製造,台灣的產能較低,但台塑投入電池芯領域長達十年以上,是台灣重要的電池製造業者。台塑新智能總經理劉慧啟在風傳媒《智慧新移動》論壇中,分享電池芯的最新發展。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電池芯如同石化製程的輕油裂解,地位非常重要」

劉慧啟坦言:「做電池芯不太會賺錢,」基本上要做到對岸大廠寧德時代的規模,或是如比亞迪一般強力完成上下游整合才有獲利空間。但劉慧啟也強調,「電池芯地位如同石化製程的輕油裂解,非常重要。」的確,在新能源的發展過程中,電池芯扮演最基礎、最關鍵的角色。

劉慧啟指出,1760年時地球的二氧化碳濃度是280ppm,但現今已達到415ppm,今年7月全球均溫破17度,是工業革命以來的最高溫。雖然要讓二氧化碳濃度要回到280ppm很難,但全球皆加速轉換、分散發展新能源,期望減緩全球暖化進程,我國政府也將綠電與再生能源列為國家發展戰略,目標要在2050年淨零排放,讓再生能源提供全台60%到70%用電。

劉慧啟表示,目前發電廠占全台42%排碳量,交通占全台22%排碳量,而汽車又占交通40%,是所有交通工具中最高者;若能將電能換成綠電,燃油車換成電動車,對能源轉換有極大效益。問題是,太陽能與風能發電不穩定,無法做為基載電力,因此需要儲能設備,以提升電網韌性。而電池占儲能系統安裝成本的41%,占電動車零組件成本的35%,因此提升電池的安全性並降低成本是重中之重。

延伸閱讀:續航力是鋰電池兩倍,也不會讓電動車起火!固態電池明明優點很多,為何還沒商業化?

磷酸鋰鐵電池能量密度較低,但優點是成本更低、更安全

劉慧啟說明,電池市場過去以鉛酸電池為大宗,但它的能量密度低,放電倍率低,循環壽命也短;台鐵以前使用鎳鉻電池做為備用電源,但鉻是重金屬,有汙染疑慮,鎳氫電池的能量密度也不夠高。到了近十年鋰電池興起,它有能量密度高、放電倍率高、循環壽命長、自放電率低等優點,人類才找到儲能的最佳方案。劉慧啟指出,鉛酸電池自放電率為15%至25%,但鋰電池自放電率約3%至5%,而台積電將不斷電系統中的鉛酸電池換成鋰電池,帶來17%的節電效益。

但鋰電池也有分很多種類。鋰三元電池(NCM)是目前電動車廠的通用電池類型,但其關鍵原料鈷與鎳的礦藏少,分別只有700萬噸與8,900萬噸,而且全球大部分的鎳用於不鏽鋼,只有9%用於電池。因為材料稀缺,價格波動大,不利產業穩定發展,雖然產業界致力減少鈷的使用,但卻造成電池的安全疑慮。

相較之下,磷酸鋰鐵電池(LFP)的能量密度雖然較鋰三元電池低,但其原料鐵的礦藏為85億噸,供給穩定,因此製造成本較低,有利於產業發展。另外,磷酸鋰鐵電池也有循環壽命長、安全性高的優點。因為材料特性,溫度需要達到500度以上,電池的化學成分才會開始分解;且由於電池晶格穩定,高溫下也不會產生強氧性物質,加上電池模組內沒有足夠的氧氣使其自燃,即使車禍也很難產生讓它爆炸的條件,因此安全性高。

電池形狀也會造成能量密度、生產速度與良率的差異。目前電池主要有圓柱型、方型與軟包3種。圓柱型電池能量密度高、製程技術成熟、生產速度最快,但良率較難控制,做成大電芯的散熱也不佳;方型電池外型堅硬、安全性高、生產速度中等、與電池模組搭配最佳,但能量密度較低;軟包電池重量輕、設計靈活、生產良率最高,但疊片時間較長,技術門檻與成本較高。在這3種電池中,台塑選擇製造方型電池。

發展新能源,同時也要思考對未來環境的影響

目前台塑製造3種磷酸鋰鐵電池,容量分別是30Ah、50Ah與67Ah;其中30Ah、67Ah為能量型電池,用於能量移轉,其充放電速度為2C,代表它只需要1/2小時的時間,就能完成整顆電池的充放電。而50Ah為功率型電池,用於緊急備用電源與頻率調節,放電速度可達到9C。

關於設廠,台塑目前正在建設彰濱電芯廠,第一期將設置2.1GWh鋰鐵電池芯廠與模組廠,合計投資近102億元,預計於2024年第三季完工量產;後續也將投入第二期擴建,將電池芯與模組產能分別提升至5GWh。

關於未來,劉慧啟指出,目前全球電池廠也在開發全固態電池。該電池具有高安全性、能量密度高等優點,但解決介面阻抗所花費的成本相對高,預計要到2030年才會商用。雖然綠能與電池技術蓬勃發展,但劉慧啟也認為,燃油車短期內不會消失,也不強求要馬上廢除燃煤與燃油,而是多種能源多元發展,並使用碳捕捉技術去捕捉舊能源的碳,讓新舊能源並存。劉慧啟也提醒,雖然新能源被視為舊能源排碳問題的解決方案,但現在也要開始思考,新能源是否會在未來對環境造成影響,才能讓人類文明進步的同時,也把對環境的傷害降到最低。

➤風傳媒高峰論壇《智慧新移動》線上收看➤➤


責任編輯/周岐原

喜歡這篇文章嗎?

郭家宏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