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日報》緊盯全球第二大醫藥市場,跨國製藥公司逆勢押注中國

2023-07-26 11:30

? 人氣

相關助力讓中國更有吸引力:據Sectoral Asset Management的一份報告,截至2022年的六年間,監管機構批准新藥所需的時間大約縮短了一半。與此同時,監管標準也有所改善,政府一直在鼓勵創新。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默克公司、嬌生公司(Johnson & Johnson, JNJ)和其他被中國實驗性藥物所吸引的西方製藥巨頭已經達成了數以十億美元計的許可協議。本月,拜耳公司(Bayer, BAYRY)宣布與北京大學合作,利用「來自中國的更令人期待、更具顛覆性創新」。

今年4月,輝瑞與中國兩大新冠疫苗生產商之一的國有企業國藥集團(Sinopharm)簽署了一項協議,按照該協議,輝瑞計劃到2025年將十幾種新藥推向中國市場。

戰略諮詢公司奧爾布賴特石橋集團(Albright Stonebridge Group)的健康產業專家Xiaoqing Boynton表示,中國政府了解創新製藥業的價值,該產業能提供改善醫療健康所急需的最先進療法和疫苗,這屬於重點優先事項。

儘管西方開發的新冠疫苗被中國拒之於外,但這種基於基因的技術對於中國開發癌症到狂犬病等一系列其它疾病的疫苗極為關鍵。

疫苗生產商Moderna (MRNA)本月初表示,將在中國開發和生產專供中國市場的mRNA藥物。

Moderna的聲明遭到佛羅里達州共和黨參議員魯比歐(Marco Rubio)譴責,他認為Moderna的行為是對美國納稅人的背叛,正是美國納稅人讓Moderna的這項技術具有可行性。此事反映出醫療技術也可能被深深捲入美中之間的技術戰。

Moderna的發言人說:「我們期待著能回應魯比歐參議員的關切,並就他在信中提出的話題進行交流。」

拜登政府去年9月發布的一項行政命令也傾向於扶持美國國內生物技術行業,這被視為減少對中國依賴的戰略的一部分。

Sectoral Asset Management高級基金經理劉雅雯(Arwen Liu)說,但考慮到製藥業的全球化和一體化程度,「脫鉤是幾乎不可能的——如果要走到那一步的話」。她表示,中西方製藥業的關係「有利於這些企業,也有利於患者群體」。

去年,默克公司銷售額中有近9%來自中國市場,阿斯利康的這一比例為13%。

去年,中國成為美國第四大藥品供應國。中國在活性藥物成分(API)供應方面更佔主導地位,來自中國的供應佔美國API進口總量的15%。

智庫大西洋理事會(Atlantic Council)的經濟和外交政策專家Niels Graham稱,在中國和印度,API生產成本比西方生產商要低30%-40%。「隨著我們進行生產多元化,實行對華去風險,製藥成本將會上升,而這些增加的成本最終將轉嫁到終端消費者身上。」

與此同時,根據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U.S.-China Business Council)的數據,去年美國對中國的藥品和藥物出口增長了38%。

但是,製藥商進入廣闊的中國市場也是有代價的,中國有關部門進行了力度極大的價格談判,目的是降低藥價,中國國內市場競爭也非常激烈。

今年1月,輝瑞公司未能與中國有關部門達成協議,將新冠治療藥物Paxlovid列入國家醫保藥品目錄的計劃落空。

Boynton表示:「企業可能面臨兩難境地,要麼同意大幅降價,否則就無法進入龐大的全國市場。」

決策者的最佳夥伴

立即訂閱,即刻暢讀華爾街日報全文內容

並享有更佳的閱讀體驗

訂閱 每天只要10.9元 查看訂閱方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