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誰在念名牌大學?《經濟學人》揭露打造美國菁英的真相:富裕家庭子女申請名校享優勢

2023-07-26 10:31

? 人氣

美國聯邦最高法院今年6月裁定哈佛大學和北卡羅萊納大學的多樣性入學政策違憲,認為校方為弱勢族裔學生保障名額的作法是「反向歧視」。這項裁定等於禁止全美大學採用類似招生規範,也招致正反兩方熱議,有人認為這項裁定保障招生機會平等,也有人指出這會使大學錄取的各族裔比例更加懸殊。《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在〈打造美國菁英一文則介紹了兩篇大學錄取標準研究,除了揭露到底是哪些人在念名牌大學,也思考怎麼做更好。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論點一:沒差

《經濟學人》指出,在美國,只有6%大學生進入錄取率低於25%的大學就讀,這些大學的招生政策看來對絕大多數人並無影響。此外,研究分析普遍顯示,名校學位對於社經地位並沒有明顯助益,雖然名校校友確實大多收入豐厚,但他們在進入名校就讀以前,就已經擁有頂尖的高中名校學歷。普林斯頓大學學者戴爾(Stacy Dale)和克魯格(Alan Krueger)的一項研究就發現,平均而言,名校學生並不會賺得比其他學校的學生更多。這表示哈佛和耶魯等名牌大學並不會使學生的收入增加,不過這些名校確實錄取了聰明、具有野心的學生,這些人無論去哪間大學都註定會成功。

論點二:當然有差

哈佛大學學者切蒂(Raj Chetty)、戴明(David Deming)和布朗大學學者弗利曼(John Friedman)24日發表的研究報告(working paper)則反駁了上述論點。切蒂、戴明和弗利曼結合稅額申報表、學費補貼、標準化測驗成績和大學招生紀錄,追蹤2001至2015年之間申請頂尖大學的240萬名學生,分析他們高中到35歲之前的生活。研究結果顯示,進入名校就讀的回報十分可觀,大大增加躋身美國菁英階層的機會。

切蒂等學者也指出,名校偏好校友的子女、運動員和私立高中學生。數據顯示,出身富裕學生順利錄取名校的比例非常高,這也讓資源較少但資質優良、具有潛力的學生錄取機會減少。如果能夠改變這些傾向,不只可以改善名校學生的社經多樣性,也能增強美國下一代菁英的實力。

2023年6月29日,示威者在聯邦最高法院外抗議,因為大法官們當天否決了大學招生中的平權行動,宣布種族不能成為區別對待的合法因素。(美聯社)
2023年6月29日,示威者在聯邦最高法院外抗議,因為大法官們當天否決了大學招生中的平權行動,宣布種族不能成為區別對待的合法因素。(美聯社)

切蒂、戴明和弗利曼針對三類大學進行研究:由常春藤盟校(Ivy League)與杜克大學、芝加哥大學、史丹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組成的「常春藤+」(Ivy Plus);第二類是「常春藤+」以外的低錄取率私立大學,如加州理工學院和紐約大學等;第三類則是低錄取率的旗艦公立大學,像是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和密西根大學等。數據清楚顯示,「常春藤+」校友人數和他們在各領域的巨大影響力完全不成比例,舉例而言,1967年以來,三分之二的聯邦大法官都曾就讀「常春藤+」學校,12%的《富比士》(Forbes)五百強執行長和25%的現任參議員也都來自「常春藤+」。

區分就讀名校的影響和低錄取率的特質很困難,因為名校會吸引聰明的學生。這份研究嘗試許多方法區別兩者,其中最精巧的方式,是分析申請「常春藤+」學校的前10%候補名單,大學的招生單位認為這些人沒有強到可以直接錄取,但也沒有直接剔除的理由。在這些學生當中,有3.3%最後錄取「常春藤+」學校。研究報告指出,雖然同時申請多所名校的學生通常會獲得相同結果(全上或全落榜),但候補名單卻不具備這種相關性。進入A校候補名單的學生如果申請B校,錄取機率不比落榜A校的學生高。因此研究者假設候補名單的所有學生都實力相當,進而比較錄取學生和落榜學生的收入。

2023年6月29日,一名示威者在聯邦最高法院外抗議,因為大法官們當天否決了大學招生中的平權行動,宣布種族不能成為區別對待的合法因素。(美聯社)
2023年6月29日,一名示威者在聯邦最高法院外抗議,因為大法官們當天否決了大學招生中的平權行動,宣布種族不能成為區別對待的合法因素。(美聯社)

富有學生三優勢:校友父母、運動員、課外活動

如果只看平均收入,就讀「常春藤+」學校與否並不會產生太大影響,然而平均數掩蓋了金字塔頂端的顯著差異:「常春藤+」最成功的校友成就遠遠超過其他學校的畢業生。候補名單上、成績和家長收入都相仿的學生當中,最後錄取「常春藤+」學校的學生在33歲以前躋身全美國收入前1%族群的機率,比錄取旗艦公立大學的學生高出60%,也有三倍機率從事聲望高(不一定高薪)的工作,例如在高排名醫院就職。

若「常春藤+」學校確實讓學生有更多機會爬上金字塔頂端,那麼校方選擇哪些學生接受這些好處,就值得關注。這份研究的第二個發現是名校招生單位重視的三個因素:校友家長光環、運動專長和課外活動成果,而這些偏好都讓父母非常富有的學生更有優勢。

來自收入前5%家庭的學生和來自平均收入家庭的學生,兩者若成績相同,錄取「常春藤+」學校的機率差不多。然而若將這個數字提高至1%,錄取的機率就變成近兩倍,而來自收入前0.1%家庭的學生,則有三倍機率錄取「常春藤+」學校。如果招生單位只看測驗成績挑選學生,約7%的「常春藤+」學生是來自收入前1%家庭,但實際上「常春藤+」學校中,有16%學生出身收入前1%的富有家庭。這個比例相當於非裔、拉丁裔的保障名額,而在9%的差異裡頭,大約6%的錄取名額被富有學生搶走的原因,則是他們有成績和研究志願以外的優勢。

他們最大的優勢是名校對於校友子女的偏好。平均而言,若大家學術表現相當,「常春藤+」校友的孩子錄取家長母校的機率會是其他學生的四倍,不過如果他們申請的學校不是父母畢業的那所,那麼錄取機率就和其他人差不多。收入前0.1%家庭出身的15%學生有名校校友家長,而來自收入前5%家庭的學生,僅有4%有此優勢。

富有學生的第二項有利條件是運動專長。名牌大學會組建運動校隊,許多運動項目都是上流階級的活動,例如划船和袋棍球(lacrosse)等。來自收入後段60%家庭的「常春藤+」學生裡頭,只有5%是校方招募的運動員,而來自收入前1%家庭的「常春藤+」學生則有13%進入運動校隊。

切蒂、戴明和弗利曼還指出比較少被注意到的第三項優勢:課外活動成果。招生單位會依據申請學生的課外活動評分,例如舞台劇、辯論、校刊校報,這些活動在非宗教的私立高中裡頭最為普遍,而這些高中的學生多半出身富有家庭。如果有數名申請學生的測驗成績相當,名校的招生單位通常會給收入前1%學生的課外活動更高的分數,而頂尖高中的學生錄取「常春藤+」的機率,則是好的州立高中學生的兩倍。

名校錄取偏好形塑美國菁英

在合法範圍內,私立大學有權選擇學生,比起整個學校都是最聰明的學生,董事會可能更喜歡與學校有緊密連結的家庭、參加多元校際運動比賽、或者在課外活動大放異彩的學生。理論上,這三項錄取優勢,都代表學生家長最有能力提供大額捐款,而且捐款只是其中一項好處。但名校的錄取偏好不只不公平,更影響了整個美國社會。

研究分析「常春藤+」學校的候補名單,發現在考量學術表現、家長收入和種族因素之後,比起第二代「常春藤+」學生,父母非校友的「常春藤+」學生更有機會擠進收入前1%族群,申請頂尖研究所或拿到好工作也是如此,運動或課外活動表現也幫不上忙。然而,擁有上述三項優勢的學生,仍比其他學校的優秀學生擁有更好的機會獲取成功。換句話說,名牌大學正在將實力相對不足的校友二代、運動員和私立高中畢業生送往更高、具有巨大影響力的位置。如果名校更注重申請者的學業表現,不僅會塑造更加公平的社會,也能培養更聰明的菁英。

喜歡這篇文章嗎?

劉俞妗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