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艾俐專文:我們,要給弱勢兒少一個溫暖的家!

2023-07-02 05:50

? 人氣

幫孩子慶生。(江秀圈院長提供)

幫孩子慶生。(江秀圈院長提供)

孩子把他的頭趴在我的腿上,我看見他的頭髮下隱藏著的是大大小小、密密麻麻像一個個小山丘的包!那要經過多少撞擊,多少傷害,才會到這樣的地步?

夕陽西下,一片金黃,樹影婆娑,風吹微涼。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傍晚六點,伯大尼的家爸、家媽帶領著孩子(院童)走向中央廚房,裝盛飯菜,攜回自己的小家吃,小家裡有客廳、餐廳、廚房,大人和小孩的臥室,拿回來放在餐桌上,家爸媽謝飯後,就開動吃飯,用餐完畢後,每個人都有負責的工作,掃地、洗碗、洗衣,然後溫習功課,或者彈奏樂器,如果沒有緊急情況,小家溫馨有序。

家本應是一個溫馨的避風港,一個安全的避難所,但他們來自破碎的家庭,俱是受虐、被不當對待的孩子,連基本安全感都沒有,親人及父母,曾經加給他們傷害,伯大尼期待能夠為他們重創一個家的正面經驗,讓他們在腦中存留一個完整、溫馨、充滿愛的家庭畫面,以幫助他們面對人生,有能量走長路、走遠路、走荊棘路。「要給弱勢兒少一個溫暖的家!」,院長江秀圈說。

他們是全台灣第一個,也是少數幾個採家庭照護的兒少之家,有別於其他養護機構,位於文山區的伯大尼兒少家園,是台灣安置發展史的一頁,很多人知道它的前身是伯大尼育幼院,專門收容失去父母或被父母棄養的兒童,但是隨著台灣經濟發展,這類兒童越來越少,因此伯大尼轉型為伯大尼兒少家園,收容、撫養、關懷及輔導失依失親受虐之二歲至十八歲弱勢兒少,現在有二十幾位院童,十幾位安置與心輔的員工專職輪班陪伴、照顧或輔導。 

重要的是,這是個基督教機構,多數工作人員都是基督徒,本著基督愛人的精神與胸懷,以無比的愛心與委身,為那一顆顆受傷的小小心靈服務。  

院童都來自失依、虐待或不當對待孩子的家庭,身體的受傷不單導致心靈創傷,還結結實實地影響身心和腦部的健康,因此需要大量的愛、專業輔導、甚至服藥、看精神科醫師。院長江秀圈記得,有次晚禱時,一位新來院童一直吵鬧走動著,無法坐下來,她就引導這位院童坐她旁邊,心想為他按手禱告,也許可以幫助他安靜,於是將手輕輕地摸著他的頭,那一刻,她完全沒有料到,這位院童頭髮下隱藏著的是大大小小、密密麻麻像一個個小山丘的包!心想「那要經過多少撞擊,多少傷害,才會到這樣的地步?」當她開始為這些包安慰與禱告,孩子把他的頭趴在她的腿上,當她繼續地安慰與禱告,這孩子竟安安靜靜地趴著直到聚會結束。心裡出現一份新的認知,可以瞭解這可能是他成長過程中第一次有人如此以愛待他、安慰他。至今想起來,她仍然心疼萬分!

沒有孩子的她回到台灣,「領養」一間育幼院

院長江秀圈博士雖然出生於台灣,但後來到美國進修碩士、博士,20多年來,都在美國西雅圖從事服事兒童、家庭的事工,本以為就在美國平穩度此生。生活中唯一的缺憾是沒有孩子,試了多年,祈禱了多年,但神始終沒有答應她,不久她也放棄了。 

膝下無子,回台「領養」育幼院,伯大尼兒少家園江秀圈院長:我只希望孩子快樂地活著,未來有正向的人生,成為社會的祝福!(江秀圈院長提供)
膝下無子,回台「領養」育幼院,伯大尼兒少家園江秀圈院長:我只希望孩子快樂地活著,未來有正向的人生,成為社會的祝福!(江秀圈院長提供)

伯大尼董事長,也是基督教界的耆宿洪善群,2020年找到了江秀圈,希望她能接任伯大尼新院長,在2020年新冠肺炎威脅著世界生存的風暴裡,伯大尼兒少家園,迎來了新希望。新院長江秀圈和先生放下美國的舒適和安穩,開啟人生新的篇章,沒有孩子的她到台灣,「領養」一間育幼院。

「領養」開始,江秀圈就面對多重挑戰,由於他們的工作廣泛,政府補助有限,因此多數必須靠社會大眾的愛心捐助。此外,伯大尼近年採取與台灣兒少安置機構截然不同的做法,且已在實施中的以夫妻為照顧者的「家庭式安置」,她非常努力落實這個理念。

「家庭式安置」和早期的機構式照顧大不同,後者是機構式照顧,院童多半稱照顧者為老師,少有使用爸媽的稱呼,院童住的是宿舍,吃飯、活動都是整個機構的師生團體式進行,很難經歷一個家的感覺。在伯大尼,目前採行的模式是一對夫婦一起帶著四到六個孩子(多半是難置兒)成為一個家庭,其中一人是主要照顧者,配偶可以出外就職,下班回到家中成為協助人力,就如一般家庭裡的父母。  

每個受傷的孩子,都需要一份愛做他們心靈的OK蹦

家爸、家媽最辛苦,由於院童來自極不健全的家庭背景,都各有一段滄桑悲傷的歷史,由於身心靈的創傷,大部分情緒很不穩定,有的還有自殘行為。幾乎每個院童都需要心理諮商,少數沒有接受諮商,是他還不願意,而不是他不需要,有的甚至已經連續幾年看精神科醫師。最近幾個月還多次需要打119協助,並且各小家也加裝了隱形鐵窗。

院裡需要非常密切注意院童行為,情緒不穩時,家爸、家媽就得安撫,再不然就需要帶他們到情緒宣洩室,這個房間裡四壁都是柔軟的墊子,地下也是軟墊,可以讓院童在裡面任意發洩情緒。院裡也設有遊戲治療室,看院童在裡面挑選的玩具類別或如何角色扮演,可以知道他們的心理狀況。也有藝術治療室讓他們繪畫,因為身心創傷的孩子很難用言語表達。曾有個院童就畫了一顆破碎心,上面貼一塊OK蹦帶,傳述著這些孩子受傷的心靈,需要一份愛做他們心靈的OK蹦。

有些孩子的行為狀態在學校也會遭受挫折,也有的因為有身心障礙甚至遭到霸凌,許多院童面對學校生活心情是抑鬱的,雖然工作人員對他們學業要求不高,但還是有很挑戰的時候。也有孩子因為心理壓力太大,一星期只能去上學兩天。「由於實際的資質狀態,我們不一定期待每個孩子要課業名列前茅,但希望他們每天都快快樂樂地活著,未來有個正向的人生,成為社會的祝福。」江院長說。  

很多院童剛來時很安靜、沉默、不敢表達自己,有的甚至躲到桌子底下。伯大尼的團隊用愛心與耐心慢慢地打開了他們受創的心扉,孩子們臉上漸漸有了笑容,願意講話,開始出現信賴的表情。 

有的院童因為安置在這裡,而有機會學彈鋼琴、吹笛子、下圍棋等才藝。假日小家家父母或家老師會帶著孩子們上教堂、進行各類活動或去吃Pizza等平常吃不到的食物。伯大尼還特別為每個家庭設立小小的活動費,讓小家在假日可以帶孩子去郊遊。過去一年,有小家還自籌不足的經費,帶著孩子們遠征墾丁,孩子們開心地訴說不停,因為這是他們人生第一次的旅行經驗!「每每在整理這些相片時,都會感動地流眼淚,因為別的孩子視為理所當然的生活經驗,在這些弱勢孩子是那麼難得、那麼享受、那麼感恩!」江院長說。

難道從此就西線無戰事了嗎?因為,有的院童還是會想回自己家,請了假回家,再回到家園時,因為又被不當對待,因此常是悶悶不樂,情緒不穩,家爸、家媽又得花時間安撫。  

有的院童來院時,看起來情緒還算平穩,但是到了進入青少年期,卻忽然變了,除了出現青春期的叛逆外,也格外難處理,因為剛來時其實隱藏了很多不敢真正流露的傷痕。進入青春期開始對自我形象懷疑、人生未來沒有盼望,於是創傷症候群開始顯露,院裡除了用愛心和耐心繼續陪伴,只能靠專業的輔導與完善的醫療系統支援。

家父母一起禱告(江秀圈院長提供)
家父母一起禱告(江秀圈院長提供)

矢志獻身,再多愛心,也需要休息

在這個兒少家園裡,工作人員面對挫折感、焦慮、憂心是免不了的,以前伯大尼收容孤兒或棄養兒時,很多兒童會珍惜這個上天賜予的第二個機會,有努力讀書,考上名大學,畢業後成為律師、經理人的例子,而且他們也有回饋捐款給伯大尼的,工作人員深受感動。  

但是現在面臨的,卻是身心遭到家暴而有障礙的孩子,不住地應付緊急情況,不住地給愛,他們都是基督徒,也矢志獻身,「他們要來之前,我們盡力讓他們嘹解最壞的可能情況,讓他們心理能先有預備,以能適應這異常挑戰的工作環境。」副院長王志明說。

因為愛也有枯竭的時候,也有家父母做不下去,必須辭職的情況,院方當然會挽留,但是副院長進一步解釋說,在這裡工作的人通常都能調整觀念,例如,多人認為工作場所和家庭在一起,下班後,還是得操心辦公室的事(即院童的事),增加太多壓力,但是如果工作人員把這辦公場所當作是家,就沒有上,下班之分。

所以,伯大尼非常重視工作人員的休息,除了確實按照勞基法的規定,該休的一定休,該補的一定補,低年級的學生,雖然只上半天,還是留在學校,上各種輔導課,四點鐘才回家。家父母再多愛心,也需要休息。

休息是為了走長遠的路,王副院長也說,在伯大尼的工作人員和普通辦公室人員有不同的心態,他們的成就感,不是建立在當月、當季或當年,而是更長遠的生命改變。長遠的,有時候一年可以改變,有時六七年都少有改變,甚至18歲他們離院前,家爸、家媽都擔心他們能不能適應與自立。

看到身材嬌小的江秀圈,有時會擔心她如何承擔如此的重擔。在2020年疫情剛發生時她就回到台灣,不只忙著建立制度,貫徹家庭式照顧的主要方向,安定工作人員的心,也需要盡全力籌措嚴重短缺的經費,因為社會局的補助只佔所有收入的20%。

加上伯大尼過去十多年來籌劃興建的大樓,雖終於在三年前完工,院童和工作人員遷進了新居,士氣大為增添,但是財務缺口卻也擴大,加上新冠肺炎,捐款大為減少,這個重擔確實坎坷又艱辛。期待能夠有更多愛心人士支持如此用心照顧弱勢兒少的伯大尼,以幫助他們減少財務缺口,能更專心且無後顧之憂地陪伴受虐兒成長與復原。

江秀圈說,任何額度的支助都很感謝,愛心不分大小。一千元對許多人也許不多,但在伯大尼卻是足夠養活二十幾個孩子一天的買菜錢!

雖然前面道路有艱辛、有挑戰,但江秀圈帶領著伯大尼全體工作人員和院童繼續憑信心,勇敢向前行。學習如同創辦人艾偉德宣教士,在大陸抗日戰爭期間帶著一百個孩子跨越山嶺河川逃難的不屈不饒精神。

*作者資深媒體人,本文原刊「遠見未來」,授權轉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