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錄取學生不該考量膚色!」哈佛大學招生時考量種族因素,遭聯邦最高法院宣告「違憲」

2023-06-30 15:49

? 人氣

2023年6月29日,一名示威者在聯邦最高法院外抗議,因為大法官們當天否決了大學招生中的平權行動,宣布種族不能成為區別對待的合法因素。(美聯社)

2023年6月29日,一名示威者在聯邦最高法院外抗議,因為大法官們當天否決了大學招生中的平權行動,宣布種族不能成為區別對待的合法因素。(美聯社)

優先考慮有色人種申請者的「積極平權」政策,在美國高等學府行之有年。保守派認為這項措施不過是「反向歧視」,自由派則主張這種做法改善了種族歧視在歷史上的負面影響、更促進了校園裡的種族多元性。不過聯邦最高法院29日對其正式宣告違憲,認定校方不該將「種族」納入招生考量。

羅伯茲(John Roberts)、湯瑪斯(Clarence Thomas)、艾利托(Samuel Alito)、葛薩奇(Neil Gorsuch)、卡瓦諾(Brett Kavanaugh)與巴雷特(Amy Coney Barrett)等6名保守派大法官認爲,因為種族因素做出區別對待,已違反憲法的平等保護條款,3名自由派大法官則支持「積極平權」,其中索托馬約爾(Sonia Sotomayor)宣稱此一決定「使得數十年的先例和重大進展出現倒退」。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這起憲法官司牽涉到公立的北卡羅來納大學與私立的常春藤盟校哈佛大學的入學政策,作為原告的非營利組織「學生公平入學聯盟」(Students for Fair Admissions)挑上這兩間美國最古老的私立大學和公立大學提告,意圖去除大學錄取學生時的種族因素。雖然受惠於這項政策的主要是黑人與拉美裔,刻板印象裡是他們「搶走了」原來屬於白人的錄取機會—但這場憲政辯論的核心卻是亞裔美國人。

英國廣播公司(BBC)指出,亞裔美國人本來也該是積極平權措施的受惠對象。但是當亞裔與非裔、拉美裔等競爭對手一起出現在申請者名單,大學往往會優先考量錄取非裔與其他少數族。聯邦最高法院的最新見解,除了可能讓菁英學府裡的黑人與拉美裔學生數量減少,《華爾街日報》認為更撼動了持續了數十年的積極平權措施與校園多元化政策,連社會上工作招聘的標準也可能受到衝擊。

美國聯邦最高法院的九名大法官。(美聯社)
美國聯邦最高法院的九名大法官。(美聯社)

「積極平權行動」是什麼?

美國的「積極平權行動」(affirmative action,又譯「優惠性差別待遇」)政策源於1960年代晚期的民權運動,旨在透過錄取更多有色人種的學生,試圖改善美國歷史上的種族歧視,並藉此強化非裔與其他少數族裔的就學機會。不過哈佛大學卻被控歧視申請入學的亞裔學生,即便他們成績優異,仍被哈佛設定比其他種族更高的錄取標準所刷下。

「學生公平入學聯盟」創辦人布魯姆(Edward Blum)主張,哈佛與北卡羅來納大學的做法違反了美國憲法增修條文第14條,也就是「平等保護」原則,同時也牴觸了1964年《民權法案》(Civil Rights Act)第6章的規定,即「禁止基於種族、膚色和國籍的歧視」。因此「學生公平入學聯盟」主張推翻2003年的最高法院在格魯特訴布林格案(Grutter v. Bollinger)的見解,大法官當年曾允許學校將種族作為錄取學生的考量因素。

哈佛大學校門。(美聯社)
哈佛大學校門。(美聯社)

哈佛做錯了什麼?

哈佛大學多年來拒絕公布招生辦公室的內部文件,但在官司纏訟的過程中,哈佛被迫揭露2010至2017年的相關資料。哈佛這幾年所錄取的亞裔美籍學生約占20%、西裔與非裔美籍學生各占10%、白人等其他種族占60%左右。原告「學生公平入學聯盟」認為這就是「種族配額的證據」—因為亞裔學生學業和課外活動評分在所有種族中居首,個人評分卻敬陪末座,對非裔與拉美裔申請者的破格錄取,等同對亞裔學生的「反向歧視」。

過去40多年,美國聯邦最高法院一直認為大學院校可將申請者種族納入考量,包括耶魯、史丹佛、麻省理工學院等名校這次也聲援哈佛,認為禁止大學招生時考量種族因素將「嚴重侵害大學學術自由」。哈佛在先前的訴訟中也主張,亞裔美籍學生獲得的個人評分偏低,主要是受到師長推薦函、申請者論文與面試過程的「不可觀察因素」影響。

2023年6月29日,示威者在聯邦最高法院外抗議,因為大法官們當天否決了大學招生中的平權行動,宣布種族不能成為區別對待的合法因素。(美聯社)
2023年6月29日,示威者在聯邦最高法院外抗議,因為大法官們當天否決了大學招生中的平權行動,宣布種族不能成為區別對待的合法因素。(美聯社)

保守派與自由派的大法官們怎麼說

首席大法官羅伯茲(John Roberts)在其意見書中肯定積極平權「立意良善」,「但不能永遠持續下去」。他認為「消除種族歧視意味著消除所有帶有種族因素的歧視,學生應該根據他的個人經歷與表現、而非其膚色接受評估」。他也質疑哈佛和北卡羅來納大學所宣稱的種族多元化優點—「培養公私部門的未來領導者、促進思想的交流、讓畢業生做好適應多元化社會的準備」。羅伯茲批評,這些目標既不具體也不可衡量,法院也不該為了「解決」過去的歧視問題,永無止盡地實施「充滿種族偏好的危險補救措施」。

美國史上首位女性非裔大法官傑克森(Ketanji Brown Jackson)在不同意見書中宣稱這一決定「對我們所有人來說都是一場悲劇」,她更槓上同為非裔的保守派大法官湯瑪斯,兩人在意見書中隔空交火。傑克森批評湯瑪斯「逃避現實、只會讓事情變得更糟」;湯瑪斯則在意見書回擊傑克森:「按照她的觀點,我們全都被無情地禁錮在種族歧視的社會裡,奴隸制度的原罪的歷史仍決定著我們今天的生活」,解決之道竟是「以種族的手段來重新分配社會財富、創造公平環境。」

拜登:​我強烈不同意最高法院!

在最高法院做出判決後,以亞裔成員為主的「加州平等權益聯盟」(Californians for Equal Rights Foundation)表示「法律平等保護原則在最高法院取得重大勝利」。美國總統拜登則表示「極度失望」、而且「強烈、強烈地不同意」,他強調「過去45年來,高等院校一直能夠自主決定如何豐富學生群體,而種族多元化也會讓學校乃至於整個國家更為強大」。拜登也說:「歧視在美國仍然存在,今天的判決並沒有改變這一點。」

2023年6月29日,大法官們當天否決了大學招生中的平權行動後,美國總統拜登在白宮發表談話。(美聯社)
2023年6月29日,大法官們當天否決了大學招生中的平權行動後,美國總統拜登在白宮發表談話。(美聯社)

對於「種族因素讓不夠格的學生被錄取」的質疑,拜登感嘆「長期以來都對勞工太不利了」,他還進一步批評對「有其他家庭成員上過同一所學校者更有利」的錄取政策,認為這麼做只是優待富裕家庭、無異「擴大特權而非機會」。拜登強調「多元才是我們的力量」,更聲稱「我們不能讓這個裁判就此底定」。民主黨籍的前總統歐巴馬則表示,雖然平權行動「從不是一個完整的答案」,但對於過去被排除在外者而言,依舊帶來了機會,證明這些人「充分值得佔有一席之地」。

民主黨籍的參議院多數黨領袖舒默(Chuck Schumer)認為最高法院「判斷失誤」:「在美國邁向種族正義的道路上,最高法院的裁判設下了巨大的路障。全國很快就會承受後果,因為在明年的招生入學程序中,有色人種學生跟他們的父母兄姊相比,上同樣的學院或大學的機會將變得更少。」不過《紐約時報》也指出,最近幾次民意調查都顯示,大多數美國人並不支持將種族作為錄取與否的考量因素。

川普:這是美好的一天

《經濟學人》指出,29日的違憲結果其實並不令人意外。因為平權行動幾十年來在最高法院持續受到挑戰,包括1978年的加州大學董事會訴巴克案、2003年的格魯特訴布林格案、2016 年的費舍爾訴德州大學中,這種代有種族考量的招生政策都是以一票的微弱優勢倖存下來。對種族標準深感懷疑的保守派多數法院在2020年成形,平權行動的消亡似乎已勢不可免。

美國前總統川普。(美聯社)
美國前總統川普。(美聯社)

在這次支持「違憲」見解的6名保守派大法官中,前總統川普就提名了3位之多。他在社群媒體Truth Social肯定最高法院見解,認為「這對美國來說是美好的一天」,有利美國與全球其他國家競爭,「這是大家都在等候與期盼的裁決,結果非常好」。前副總統彭斯(Mike Pence)則說:「美國沒有容許基於種族的歧視的空間,我很高興最高法院終結了這種在招生過程中嚴重侵犯公民權、憲法權的做法,這只會延續種族主義。」

參議院少數黨領袖、共和黨人麥康奈爾(Mitch McConnell)也支持這次最高法院的見解,並認為是「朝著確保平等保護而邁出的遲緩一步」。麥康奈爾說,幾十年來美國的高等教育竟然都不是優先考慮「擇優錄取」,法院對此也視而不見,此後「大學可不能繼續根據膚色歧視聰明和有雄心的學生,學生們也可以在大學校園與美國夢中獲得公平機會」。

哈佛大學校園。(美聯社)
哈佛大學校園。(美聯社)

亞裔美國人怎麼看?

曾在社論中批判哈佛「種族歧視」的《華爾街日報》指出,聯邦最高法院的最新判決將迫使美國高等教育重新制定招生標準,美國的頂尖大學將無法繼續作為實現「校園多元化」的工具。史丹佛大學校長泰西耶拉文尼(Marc Tessier-Lavigne)在判決出爐後表示,對最高法院裁決深感失望,認為裁決「推翻學校長期以來錄取學生時注重種族、實現多元族裔的措施」;加大柏克萊分校則發布聲明,強調根據經驗,要實現理想中的多元族裔「沒有所謂的靈丹妙藥」,必須更瞭解學生的背景、透過更多種方式來達到目標。

亞裔美國人教育聯盟主席趙宇空告訴BBC,他對這次最高法院的見解表示歡迎,因為平權行動讓亞裔美國學生進入一流大學的比例降低,「這項決定將保留精英政治,這也是美國夢的基石」;不過加州眾議員、國會亞太裔核心小組主席趙美心(Judy Chu)說,取消積極平權措施「不是勝利」,因為這不會影響一流大學錄取亞裔美國人的人數,而是會增加來自低收入、有難民背景的亞裔學生的錄取障礙。

美國普渡大學校園。(照片來源:Purdue University)
美國普渡大學校園。(照片來源:Purdue University)

對美國高等教育有何影響?

在「積極平權措施」被宣告違憲之後,美國的高等教育會出現什麼變化呢?《經濟學人》指出,美國從上個世紀90年代就禁止公立大學採取平權行動的九個州,或許可以提供一些線索。在禁令實施後的幾年裡,這些州的大學所招收的黑人與拉美裔美國人減少了大約 20%;加州最受歡迎的兩所公立大學—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與柏克萊分校—更是減少了40%(不過拉美裔學生的人數後來幾年又大幅回升)。

那些被一流大學拒於門外的有色人種學生,最終進入二流甚至三流院校。耶魯大學教授布萊默(Zachary Bleemer)的研究顯示,進入後段學校的拉美裔學生畢業的可能性也有所降低。即便能夠畢業,拉美裔學生在職涯早期的收入也比「平權行動」被廢止前平均少了5%。

在「積極平權措施」被宣告違憲後,美國一流大學該如何保持校園裡的種族多元性?除了更努力吸引有色人種學生申請、或者制定類似繁星計畫的措施讓後段高中的認真孩子也有錄取機會,《經濟學人》提醒「基於財富」的平權行動仍然合法。雖然錄取更多貧困家庭的孩子不能保證校園裡的種族多元性,但這總比什麼都不做更好。這種做法真正的挑戰在於放棄有利白人和富人申請者的既有政策,這也意味著大學能夠收到學費將會變少。

喜歡這篇文章嗎?

李忠謙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