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與挫折交替的一甲子,AI曾是讓人討厭的詞彙:《超智慧》選摘(2)

2023-07-09 05:10

? 人氣

人工智慧。(資料照,美聯社)

人工智慧。(資料照,美聯社)

二戰期間擔任艾倫.圖靈(Alan Turing)解碼團隊首席統計學家的數學家厄文.約翰.古德(Irving John Good)可能是第一個描述此景明確面貌的人。他在這段寫於1965年、常被引用的文章提到: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我們先將超智慧機器定義為:超智慧機器能超越人(無論有多聰明)所有的智慧活動。既然這台機器的設計也是人類智慧活動的一部分,那麼這個超智慧機器便能設計出超越其上的機器;接著毫無疑問會出現「智慧爆炸」,人類的智慧將被遠遠拋在後頭。於是,第一台超智慧機器會是人類需要打造的最後一項發明,前提是這台機器夠溫和,願意讓我們知道如何控制它。

顯然,這樣的智慧爆炸會產生重大的生存危機,因此我們必須以最認真的方法檢驗前景,即便通過檢驗的機會目前仍然相當渺茫。然而,由於人工智慧的先驅迫切想要發展出人類水準的人工智慧,他們多半從未深思「人工智慧可能會超越人類」一事。就好比他們的沉思肌肉在構思機器達到人類智慧的可能性時,就耗盡了所有的力量,使他們無力再往前推論—去設想機器接下來還可以成為超智慧。

大多數的人工智慧先驅根本不認為自己的事業暗藏風險。 針對人工智慧以及「電腦主宰」的安全顧慮和道德疑慮,他們甚至連一些空話都沒提過,更遑論認真思考。這樣的匱乏即便在當時批判性技術評估(critical technology assessment)的標準還不怎麼高的背景下,也相當令人吃驚。 我們必須期待,當這門事業最終變得更可行之際,我們不但得到了啟動智慧爆發的技術熟練度,同時還擁有更高水準的掌控能力,好讓人類在這場爆發中存活下來。

希望與絕望的季節

1956年夏天,十位對神經網路、自動機理論(automata theory)和智慧研究有興趣的科學家在達特茅斯學院(Dartmouth College)召開了一場為期六週的工作坊。這項「達特茅斯夏季計劃」可說是人工智慧領域研究的黎明。許多參與者日後都被視為人工智慧的創始人。

這群人的樂觀展望反映在他們交出去的提案中(收件者為出資的洛克斐勒基金會〔Rockefeller Foundation〕):

我們提議進行一項為期兩個月、投入十人的人工智慧研究⋯⋯這項研究進行基於下述推測:學習的每一面向或任何一種智慧的特徵,基本上都可以精準描述,並由一組機器來模擬。我們將找出讓機器能使用語言、產生抽象概念、解決人類問題,以及自我增進的方法。我們認為,若能精選出一組科學家共事一夏,上述問題(至少一個以上)會有長足的進展。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