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氣候變遷─兩個比一個好:《世界不再是平的》選摘(5)

2023-06-18 05:10

? 人氣

除了美國中西部,世界上只有三個地方同時受益於高速氣流和季風濕氣系統:法國、阿根廷和紐西蘭—都是農業強國。(資料照,美聯社)

除了美國中西部,世界上只有三個地方同時受益於高速氣流和季風濕氣系統:法國、阿根廷和紐西蘭—都是農業強國。(資料照,美聯社)

兩個是指降雨的兩個來源。美國中西部農業如此可靠的部分原因是,它不但從墨西哥灣的季風系統接收降雨,而且從北美的西—東向高速氣流接收降雨。兩個濕氣系統在同一年都未能帶來濕氣的情況極罕見。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不過,發生在美國中西部的事,未必發生在整個美國。主導美國大部分地區天氣模式的西—東向高速氣流,通常力量強過約西經一百度線的熱帶風暴氣流,能阻止它們向西移動。

在氣候正逐漸改變的世界,這條線以東的任何地方都可能出現更多降雨。但以西的任何地方原本已經很乾燥,現在將更加乾燥。大多數大平原的農業社區都依賴灌溉,並聚集在落磯山脈東部依賴季節性降雪的沿河谷地,但未來的降雪可能變得更不頻繁、更小,而且融化得更快。

美國的氣候。(感電出版提供)
美國的氣候。(感電出版提供)

但在美國大平原造成遺憾的事,在印度、巴西、澳洲或東南亞等主要受季風影響的區域很可能造成重創,在主要受高速氣流影響的前蘇聯或下撒哈拉非洲也是如此。

事實上,除了美國中西部,世界上只有三個地方同時受益於高速氣流和季風濕氣系統:法國、阿根廷和紐西蘭—都是農業強國。它們都不會發生太嚴重的獲得投入的問題,不管是設備還是石油。更好的是,它們都不會遭遇重大的安全問題,可以確保整體生活或具體的農業生產不受威脅。由於地緣政治和氣候情況的轉變,這三個國家的生產都可望大幅增加。

但這些增加將遠遠不足以養活八十億人。

而且這還沒有考慮到第四、也是最後一節的重點。

了解氣候變遷邊緣地區的終結

農業能力受影響最大的地區將是那些原已處於邊緣地位的地區:乾旱但不是沙漠,炎熱潮濕但仍然可利用的地區。乾燥的地方將比潮濕的地方受到更強烈的不利影響,原因很簡單,就能源和基礎設施而言,過度潮濕地區的排水要比供水給過度乾燥的地區容易得多。

這類邊緣的土地面臨雙重打擊。要使邊緣土地變綠需要工業技術,而要讓工業技術通達許多這些邊緣土地有賴於美國的秩序。這些缺乏大規模灌溉所需的河流或含水層的地方,都面臨農業生產面積和每英畝剩餘農產量劇減的危險。

農業的未來。(感電出版提供)
農業的未來。(感電出版提供)

遺憾的是,這類邊緣地區占地球表面的極大比例,包括從玻利維亞、巴西、巴拉圭、義大利、西班牙、葡萄牙、阿爾及利亞、奈及利亞、剛果、巴基斯坦、印度、泰國、中國、越南、印尼、澳洲、墨西哥到南非等農業大國。保守估計,這將使養活約四十億人的農業生產區面臨氣候挑戰。

這帶我們回到小麥。今日的小麥主要種植在邊緣土地上,因為這類土地原本就已太乾燥而無法種植任何其他作物。這裡的關鍵詞是「乾燥」。在過去三十年我們發現一件事,即大多數植物和大多數人一樣,只要它們能獲得更多水,就能相當耐高溫。水和熱之間的這種平衡是農業的一切。懷俄明州東部和蒙大拿州東部的降雨模式相同,但懷俄明州只是稍微溫暖一點就無法種植任何東西,而蒙大拿州則妥妥的位於小麥帶。只要有充足的灌溉就能善加管理熱效應。然而如果今日的小麥區有額外的水,它們就會種植比小麥更有價值的作物。回想一下有關華盛頓州內陸的討論。讓該地區成為農業聚寶盆的河流通道,就是把小麥排除在當地生產組合之外的同一因素。

在發電量充足的富裕地區,海水淡化可能是選項之一。近年來海水淡化技術穩步改善,電力成本只有二○○五年的三分之一。但在種植小麥的邊緣地區附近沒有很多海洋—大多數在相當遙遠的內陸。

缺水將是這些原已乾旱、邊緣化的土地很快會面臨的問題,無論這些土地是在加拿大薩斯喀徹溫省、美國堪薩斯州、烏克蘭盧甘斯克還是澳洲南澳州、俄羅斯克拉斯諾達爾、衣索比亞謝瓦省、土耳其加濟安泰普省、加州聖塔克魯茲,還是印度旁遮普省。

真正的情況其實比聽起來要糟得多。對人類最重要的兩種作物正面臨最嚴重的危險:水稻是因為水循環中斷,而小麥是因為它種植在原已乾旱且即將變得更加乾燥的地區。

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感電出版提供)
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感電出版提供)

再往前走一點

這些都是來自明確天氣數據的相當短期的預測。更深刻的氣候變遷會在幾年或幾十年內發生嗎?有可能,很可能。好吧,幾乎可以確定會發生。我沒有數據可以做具體的預測,所以我不會做。但我可以回顧過去以獲得一些梗概。畢竟,氣候變遷對人類來說並不陌生。

● 今日的考古學家普遍認為,區域氣候變化對印度河文明造成嚴重衝擊,持續的洪水使印度河偏離文明的城邦,繼之以數十年的乾旱,導致每個人無水可用。文明城邦沒有聯合起來應對挑戰,反而陷入自相殘殺的循環,徹底摧毀了集體文化,直到十九世紀英國人在巴基斯坦中部偶然發現一些廢墟,才發現印度河文明的存在。我們在一個世紀後於現代城市哈拉帕(Harappa)附近的挖掘,才了解這項發現的重要性。

● 我在前面的章節提到青銅時代晚期崩潰,大約是在公元前一二○○年到一一五○年間(可能由火山爆發導致)的乾旱時期。當時的人類已先進到能把事件記錄下來,所以我們對氣候變化的影響有一些概念。顯然當時的情況很惡劣,地球上幾乎所有文明都遭到重創,包括我們所知的西方文明。

● 較晚近的小冰河期大約是從西元一三○○年到一八五○年,這段期間的氣溫比過去下降了約攝氏○ .三度(也比一九○○年低約攝氏○ .八度)。受影響最大的是原已較寒冷的區域。有很多(相對較新的)歷史記錄記載了蘇格蘭、瑞典、俄羅斯、中國、韓國和日本等地的生活困境,許多地區出現連續多年「沒有夏天」的情況。你可以想見人們吃得有多差。那些沒有夏天的年分之一—一八一六年—即使在當時也特別寒冷:遠在南方的康乃狄克州八月的氣溫降到攝氏四度左右,倫敦更在七月降雪六英寸。美國小說家瑪麗.雪萊(Mary Shelley)整天被鎖在屋裡,躲避無休止的冷雨、雨雪和雪,創作出我們今日所知的《科學怪人》(Frankenstein)的精彩小說。

*彼得.澤汗(Peter Zeihan)作者為地緣政治戰略家,也是地緣政治諮詢公司Zeihan on Geopolitics創始人。本文選自作者著作《世界不再是平的:後全球化時代的供應鏈重組與地緣政治預測》(感電出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