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晴鋒專文:中國同性戀父母的挫折─以為是自己的失敗

2023-06-01 05:40

? 人氣

父母上半生過自己的日子,下半生就過兒女的日子,總想以兒女的驕傲為自己的驕傲,好像就沒有別的什麼事情可以去做了似的。我覺得現在自己過的就是我兒子的日子,我兒子好就是好,我兒子要是不好,我感覺就是不好。(懇談會,二○一○/十/三十)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父母一輩子的期望都寄託在子女身上,希望從子女身上完成自我價值。但是,有些父母不接受同性戀子女,可能並非因為「社會地位」、「面子」或者「傳宗接代」等原因。許多父母無法在子女面前表達內心深處那些「脆弱」的東西,而這些脆弱的東西恰恰就是愛。如:

做父母的對兒女的愛是最無私的,一點都沒有假,我覺得只要我兒子好,我就什麼都認了。但無論是同志這種關係、還是異性那種關係,應該先有事業再成家吧!有了自己的事業之後,再找個合適的、雙方都負責任的人,然後一起去過日子。我看到有些同志在一起好幾年,其實我挺羨慕,我不想讓我兒子三年、兩年換一個,歲數越來越大,這麼換也不是個事兒。同性、異性都應該長期地去過日子。(同性戀者的母親,懇談會,二○一○/十/三十)

我的家庭是相當保守的,三代從軍。我的爺爺、姥姥都是從軍的,我的父母、包括我自己也是。所以我母親能接受到這種程度,已經是非常感激。剛開始時,我認為父母是礙於社會地位―因為他們在當地的社會地位是比較高的,是礙於面子或者傳宗接代的角度來思考這個問題。但後來慢慢地發現,這些都不是最重要,最重要的是父母永遠最愛自己孩子。我是近來才漸漸明白,父母想的是怎麼讓孩子過得好。他們窮盡一生,都只是為了這個問題。她讓我結婚、有自己的孩子,不是為了照顧自己的面子或社會地位,而是她在想:如果有一天,爸爸媽媽不在了,孩子怎麼辦?誰來照顧自己的孩子?所以我現在所能做的,就是盡自己最大的努力,讓父母放心。(男同性戀者,懇談會,二○一○/十/三十一)

許多同性戀者正默默在做而沒說出口的,就是希望自己能經濟獨立,並能讓父母過上好日子,以消除父母的後顧之憂。從這種意義上而言,人們對同性戀者的反應也可以影射出一個社會的文化規範與信仰模式。事實上,同性戀子女的家長也容易受到周圍人的冷嘲熱諷,尤其是艾滋病的污名。如在聽到熟人在說同性戀者「很髒」的時候,一位男同性戀者的母親如此描述道:

我說「我兒子挺乾淨的,他每天都洗澡」。對方卻說:「他要是很乾淨的話,為什麼還要每天都洗澡呢?」(王媽媽訪談,二○一○/十/三十一)

借用范伯倫的「代理有閒」概念,同性戀者的父母遭遇的污名也可以稱之為「代理污名」,即間接的、替代性污名。由於自己所愛的子女遭受痛苦,父母因同情而感同身受。此外,父母的壓力還來自周圍無處不在的異樣眼光。這對做家長的而言,彷彿芒刺在背。

《認同而不出櫃:中國同性戀者的生存困境》(時報出版)書封。(時報出版)
認同而不出櫃:中國同性戀者的生存困境》(時報出版)書封。(時報出版)

*作者為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領域包括社會性別、現代社會學理論以及印度納薩爾運動等。本文選自作者著作《認同而不出櫃:中國同性戀者的生存困境》(時報出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