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心屏專文:林達—第一代電視台駐美特派員的新聞人生

2023-05-19 05:50

? 人氣

20230517-林達與夫婿和柯林頓總統、希拉蕊合影。(林達提供)
林達與夫婿和柯林頓總統、希拉蕊合影。(林達提供)

在第一線採訪的特派員工作將近10年,在那個沒有網路,需要傳衛星的年代,短短10分鐘的衛星費用非常昂貴,因此那10分鐘一定要傳得滿滿的,絕對不能浪費。至今她都感念台視公司願意為國際新聞投資,也讓她有所表現。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20230517-在沒有網路,海外報導需要以衛星傳送的年代,傳衛星昂貴且分秒必爭。(林達提供)
在沒有網路,海外報導需要以衛星傳送的年代,傳衛星昂貴且分秒必爭。(林達提供)

從台灣新聞媒體 到美國國務院

林達說,如果把她的新聞生涯分成兩半,前一半是為台灣媒體–包括報紙和電視台工作,後一半媒體生涯,則是成為美國國務院和外籍媒體之間的橋樑–擔任「製作人」工作。美國國務院會邀請外籍媒體到美國採訪,而製作人就是負責跟這些外媒討論採訪主題,並安排採訪行程、陪同採訪。「這個工作很像我自己在做採訪,除了沒有在第一線訪問,其餘所有的安排、邀訪,和採訪內容規劃,都是和外媒溝通後進行的,有時甚至還要幫他們開車,彷彿我仍然在採訪,即便這份工作已經接近為政府宣傳;做了這麼多年下來,我對這份工作感到滿意,因為接觸到許多不同國家記者和採訪題材,而這些題材都是過去在華府跑政治新聞時不太可能接觸的。」

20230517-與時任駐美代表丁懋時伉儷合影。(林達提供)
與時任駐美代表丁懋時伉儷合影。(林達提供)

林達表示,美國政府希望各國民間也能了解美國,最好的方式就是透過當地記者的眼睛看美國,至於這些外媒採訪主題的選擇,以及會怎麼報導,美國政府並不干涉。

長居美國、體內有個新聞魂的林達,對於國務院的這份製作人工作自然駕輕就熟,至今協助過30個國家的媒體,採訪題目包羅萬象,包括敏感的槍枝議題、選舉、911後在美國的回教徒生活、移民問題,以及近年全球都關注的暖化、AI機器人等等,讓她隨著不同媒體的採訪需求,更深入美國各州,看見不同面向的美國,也結交了許多不同國家的媒體朋友。她笑著回憶,「記得一次帶著兩位斐濟來的記者到科羅拉多州採訪,當天正好下雪,是這2個記者這輩子第一次見到雪,兩個成年人像孩子一樣滿地滾,興奮得不得了!」這份工作也讓她發現,從原先的事情離開時,可能是另一個機會的開始。

20230517-參加在白宮草皮舉辦的新聞界宴會也是難忘的回憶。(林達提供)
參加在白宮草皮舉辦的新聞界宴會也是難忘的回憶。(林達提供)

政大新聞系畢業的林達,從小喜愛閱讀,特別喜歡讀報,尤其報上的訃聞,「台灣報紙上的訃聞都比較制式,我特別喜歡看美國報紙的訃聞,講述已故者的生平故事,美國報社有專門寫訃聞的記者,讀起來特別有意思!」

喜愛新聞的主因源自於喜歡文字、和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彷彿生來就適合跑新聞,但當了記者以後,發現自己對受訪者存著的善意–想尊重對方,不願意刻意挖掘對方隱私或不想講的事,讓她在採訪時有時會覺得困難。為製造「效果」而刻意觸碰受訪者不願意說出口的事,是林達絕不願意妥協的。

「我這輩子很幸運,很多事是自己找到我,當我看到機會時,就盡力把它做好,希望未來仍能繼續對媒體做出貢獻。」

在網路與社群媒體時代,消息來源的廣度與速度已非昔日所能比擬,過去人們仰賴且信任的(傳統)媒體,公信力已不若以往;網路媒體的發揮空間似乎無限寬廣,不仰賴主流媒體而能自主產製內容的自由工作者比比皆是,讓林達對網紅們非常尊敬,厲害的ChatGPT也能寫新聞稿了。林達始終相信,「把自己準備好,當機會來的時候,就能抓得住。」

聆聽趙心屏《人生從此不一樣》podcast專訪林達(約41分鐘)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前台視、東森主播。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