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令信觀點:兩岸冰凝陸生止步,台灣高教深陷坐井觀天危機

2023-05-08 07:10

? 人氣

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周刊公布今年的世界大學排名,北京清華大學第20名,為亞洲各大學中排名最高。(翻攝自Tsinghua University Twitter)

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周刊公布今年的世界大學排名,北京清華大學第20名,為亞洲各大學中排名最高。(翻攝自Tsinghua University Twitter)

一位媒體界的老友,長期以來在兩岸高教交流投入很多心血,對於兩岸青年學子的交流提供了非常大的助益與貢獻。2019年底COVID-19疫情初起,他送來台交換的學子安然回到河南鄭州大學。卻沒想到疫情一拖就是三年多,從封城鎖國一直到最近逐步解封,兩岸交流等於是完全停滯,高教交流當然也停了下來。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不過,疫情緩解之後,有一兩所大陸高校邀請這位老友前往,並表明有意恢復兩校交流,讓兩岸學子互相交換開拓視野。在這位老友連繫奔走之下,雙方也談到重開交流大門,然而,此時出現的是兩岸局勢緊張,對岸家長害怕台海交戰,戰火無情,自然擔心此時送孩子來台會出現狀況,所以儘管兩地高校有意推動校際交流,無奈政治情勢是如此險峻緊張。所以還是叫停暫緩,讓這位老友頗為感慨,兩岸沒有必要搞成這樣啊!

交流就是學習與了解,大陸高校在十年前很喜歡派師生來台,因為當時的台灣的確有不少讓對岸高校覺得有值得學習的地方,然而現今,由於蔡政府的自我封閉思維,停了大陸觀光客來台,也讓大陸高校來台學習與交換學子銳減。不少大陸學生轉赴歐美深造,得失之間,恐怕不是用政治意識形態可以衡量的。

十年來大陸高校的水準已非吳下阿蒙了,從大學科系審批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2017年大陸高校新增2311個科系,隨著AI智能熱潮在全球發燒,共有250校新設大數據相關科系,其中機器人工程科系數量,在一年間從24系增加到60系;此外,配合「一帶一路」戰略,各外語院校則積極開設絲路小語種科系,培養外語人才。到了2022年度新增1641個本科專業;值得注意的是高校申請撤銷 了925個專業。主要原因是隨著近年來大數據技術的發展,訊管專業和社會需求漸行漸遠。(自1998年將經濟資訊管理、科技資訊、林業資訊管理、資訊學與管理資訊系統5個專業合併為資訊管理與資訊系統專業)

2017年中國教育部新設大數據管理與應用專業後,一些學校直接停辦資訊管理與資訊系統專業,單獨開辦大數據管理與應用等專業。除訊管專業之後,2020年公共事業管理和市場營銷兩個專業撤銷的數量並列第二,均為23個。另產品設計、訊息與計算科學兩個專業去年撤銷數量均為21個。

2018年大陸高考時「機器人工程」、「網路與新媒體」都成了新發燒的大熱門科系。當年預估2020年大陸人工智慧產業規模將超過1500億元人民幣,帶動相關產業規模超過兆元人民幣。如此快速的增長和發展必然會產生大量的人才需求。另外,新時代網路空間安全高層次人才培養需求迫切,2018年起增設「網路空間安全」專業共18所高校;16所高校新增「資訊安全」專業。

2022年大陸高校增設最多的專業是人工智慧,共有59所大學新開設這項專業。此外還包括智慧建造、智慧製造工程、大數據管理與應用專業點及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專業點,都是熱門新增專業。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中國的高教在文化大革命十年期間,遭到嚴重的迫害,國家最重要的人才培育場域遭到中共意識形態的嚴重扭曲。鄧小平獲平反而復出之後,最重要的改革就是在1977年恢復高考,那年年底舉行的高考,堪稱一場百裡挑一的考試,因為每100個考生僅錄取5人(570萬人報考只錄取了27.3萬人,錄取率低於5%)。像李克強、王毅等都是77級的考生。這個教育改革,讓民眾看到:機會面前人人平等。應該是說恢復高考讓大陸年輕人感覺到機會均等而且公平,只要你肯努力,就有機會成為大學生。國家人才從此得以有正常管道培養,這些大學生日後深造、出國進修學成歸國,成了海歸派建設人才。

大陸高考考生數,迄2022年已高達1,193萬人,較2021年增加了115萬, 2023年報名人數已達1,278萬。

目前台生赴大陸就讀學生約有1.2萬人,據大陸教育部統計顯示,2021年大陸高校共有港澳台在校生3.82萬名,顯示不少的台灣學生會選擇到大陸求學。

過去十年中曾到過福州、鄭州、南京、廣州、北京、上海、廈門等地高校交流,觀察大陸高校的發展,有不少地方值得我們反思:

首先,大陸大學近年來對於新領域的擴展與深研非常熱衷。2018年鄭州大學傳播學院在新媒體專業才初設,規模不大,五年下來就有新風貌,讓你不得不感慨,如今的中國對於教育的投資與人才的培養上,可以說是全面全力衝刺。為衝世界大學排名,肯砸重金鼓勵年輕教師全力投身論文寫作,投稿世界著名期刊;教學現場鼓勵創新教學,讓老師的教學更深入與生動。研究與教學全面同步提升,明顯地帶動大陸高校的水準與名聲。2022 年 6 月 9 日,國際高等教育研究機構 QS Quacquarelli Symonds 發布最新世界大學排名。北京大學在排名第 12 位,清華大學第 14 位,復旦大學第31名,浙江大學第45名,上海交通大學排名第50。北大清華顯著優勢就在QS研究影響指標(單位教師論文被引用數)和師生比例指標(教學規模)的大幅提升。

2022年5月,疫情下的北京大學。(美聯社)
2022年5月,疫情下的北京大學。(美聯社)

其次,大陸大學近年來頂大專業科目後續的進階與深造教育和業接軌,像高鐵的興建就與交大有密切關係,學術研究與實務結合,讓相關的專業人才可以一路走到位。值得注意的是,大陸頂大(985、雙一流等高校)的基礎扎得非常深,像諾貝爾獎物理學得主楊振寧回到大陸後,投入教學工作不遺餘力。他在1997年推動創辦了北京清華大學高等研究中心,特聘圖靈獎得主姚期智到清華。姚為此而辭去了普林斯頓大學終身教職,並迅速在中國清華大學建立「計算機科學實驗班」(即「清華姚班」)。2004年,楊振寧親自為中國清華大學的物理系和基礎科學班大一的學生講授了一個學期的「普通物理」課。楊用慢速英語夾雜中文翻譯授課,課後主動詢問學生聽懂多少。楊振寧說:「現在很多教授不願意給本科生上課,但我覺得,給本科生上課很重要。我也希望我能夠帶動更多的人。」

還有世界著名的數學家丘成桐2008年在大陸成立「丘成桐中學數學獎」(現名丘成桐中學科學獎)。自2013年起,增設「丘成桐中學物理獎」。2010年開始,於兩岸三地舉辦「丘成桐大學生數學競賽」,該比賽在同年年底首次舉行。在大陸鼓勵並培育年輕學子與數學專才,可以說是十年有成。(丘成桐也不忘中華民國臺灣地區之數學發展,於2009年起也與臺灣大學合作設立丘成桐中學數學獎積極發掘並培養青少年數學人才)。

再者,大陸大學近年來對於語文與文化教育並未因發展新科技而偏廢。2020外語課程破百種為配合「一帶一路」戰略,加上沿線65個國家、53種官方語言,外語院校有感需速增設相關語種科系;以北京外國語大學為例,2016年度,該校新增恩德貝萊語、克里奧爾語、白俄羅斯語等11個非通用語言,2017年度又新增審批14個科系,包括達里語、迪維西語等,所開設外語語種已達98個。顯示大陸大學在對外關係的經營上結合「一帶一路」戰略,形成集體合作人才訓練。

最後,大陸大學是依著戰略構想而發展專業教育,像中國國務院在2015年8月公布《中國製造2025》戰略計畫,當時欲發展機器人等10大重點領域,2016年大陸僅東南大學開設機器人科系,至2016年起2017年共增至24所,2017年開始迄今則增至60所,相當於3年間增加59倍。開辦的院校則以理工科院校為主,包括北京航空航太大學、北京工業大學、天津理工大學等校。順著這個戰略計畫,最新發展就是人工智專業,2022年增設最多的專業是人工智慧,共有59所大學新開設這項專業。此外還包括智慧建造、智慧製造工程、大數據管理與應用專業點及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專業點,都是熱門新增專業。集中火力與重點發展新興科技與實務訓練,讓「中國製造」人才不斷出爐。

反觀國內的高教發展,蔡政府2016年上台之後將意識形態擺在第一位,讓兩岸大三通與小三通「斷斷續續」,疫情一來更是馬上封鎖兩岸來往,連武漢大明小明(台商與其家屬還有台生)都無法順利返台。蔡政府對大陸所有政策就是「斷得快恢復得慢」,就是要讓兩岸交流愈遠愈好,可是對於賺取對岸的人民幣卻是多多益善,利用馬政府時代兩岸簽訂的ECFA來大賺其錢,對大陸其他交流往來則是處處設防。

蔡政府兩岸政策可以說是意識形態掛帥,結果就是陸客不來、陸生不來!七年多來阻絕了兩岸文化、觀光、教育等交流,失去許多相互觀摩、學習與了解的機會,迄今只成就了大陸軍機繞台與鎖台軍演,兩岸對峙的氣氛步步高升。蔡政政府的大陸政策明顯地就是失敗失策!

錯誤的兩岸政策直接影響的就是外交政策,斷交與國際發展空間受到打壓,都是蔡政府讓全民付出的慘痛代價。可惜的是蔡政府迄今還在用「中國打壓台灣」做為唯一的理由。WHA世界衛生大會七年來蔡政府還是無法讓我方代表站上大會講台,提共我方抗疫的作為與貢獻。同樣研發COVID-19的疫苗,大陸的公衛水準與生技科學早就超越2003年時抗SARS時期,自武漢封城之後(2020/1/23—4/8)大陸地抭制疫情,儘管世界用各種懷疑來看待中國處理疫情的能力,但是事實證明大陸疫情不但受到控制,中國研製的疫苗陸續受到WHO世衛組織認證,和美並駕齊驅進而抗衡而進行疫苗外交。反觀蔡政府一路護航的高端疫苗卻是連第三期的人體試驗都無去做完,原本小英自詡的台灣之光,卻成了政治疫苗,得不到WHO國際認證,卻打在百萬國人身上。兩岸對比,我方一再引以為傲的公衛水準與生技科學明顯落後了!防疫不在專業上講究卻在政治上大作文章,這就是蔡政府讓台灣從疫情初期的資優生,到了中後期反而落入後段班的主因。讓防疫與疫苗研發變成政治化的關鍵還是蔡政府的兩岸政策與意識形態的糾結使然。

總之,大陸高教已經走出自己的戰略布局,反觀蔡政府還在操弄「中國霸權與專制」印象,對於中國的理解民進黨停留在1949年與文化大革命時期,忽略了現今的中國不只是已經崛起,更重要的連拜登領導的美國也飽受北京的最新實力的壓力。

大陸高教已經培養更多更專業的建設人才,反觀蔡政府卻深陷論文抄襲(陳明通量產指導碩士生,林智堅一抄再抄兩本論文)的困境,還有民進黨政治菁英只講意識形態卻無力、無能與無方治國。兩廂對比,讓人感慨萬千。馬英九時代創作了一副好牌,迄今的蔡英文團隊卻玩成了如此這般!國內的高教與未來人才的培育還要再這樣被繼續糟踏作踐下去嗎?

*作者為大學教師

喜歡這篇文章嗎?

孔令信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