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錫生專文:蔣介石對於抗戰的陰沉盤算

2023-05-13 05:50

? 人氣

中華民國故總統蔣介石、中華人民共和國故國家主席毛澤東。(資料照,取自維基百科)

中華民國故總統蔣介石、中華人民共和國故國家主席毛澤東。(資料照,取自維基百科)

史迪威在與蔣介石個人關係惡化後,向美國政府領袖們灌輸的觀點之一,是蔣介石內心其實不想認真抗戰,只是妄圖借美國之力獲取勝利成果,而蔣介石熱心引進美國空軍作戰,為的就是代替中國陸軍作戰,以圖養精蓄銳留作將來內戰使用。同樣地,蔣介石要求大量進口美國武器,也不是供應前線作戰,而是暗地進行囤積,準備打內戰去消滅國內政敵。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關於蔣介石先後領導的南京政府和重慶政府是否堅持對日抗戰這一點,在過去幾十年中國學術界(包括蔣介石的批判者)大致已經了解事實真相,那就是他是抗戰八年中最堅定的主戰派,到了剛愎自用一意孤行地步。史迪威的誤判純屬個人妄想,雖然無法提出任何證據,卻大膽一口咬定。同樣地,史迪威恥笑蔣介石迷信空軍和希望美國空軍替中國打敗日本一說,也是全憑主觀而缺乏證據。就空軍而言,其實並不僅僅是史迪威和蔣介石之間的對立,因為即使在美國政府官員們中,對於中國空軍的需求也存在嚴重歧見。然而史迪威避而不談或是茫然無知的是,中國政府對於空軍的重視,早在美國尚未成為盟友之前就已經成為外交工作重點,而且成果可觀。

早在1928年底,南京政府就設立航空署,總管空軍和民航事務。當時的建軍計劃就包括成立空軍100架飛機。1931年初,蔣介石又從德國引進新式驅逐機,並且親自檢視。在他心目中,中國土地遼闊,必須重視航空事業才能鞏固國防和發展交通,甚至認為未來經濟和文化發展也都需要依賴航空。此種對航空事業重要性的認識,在當時是頗具前瞻地位的。1932年他開始思考全國航空計劃,7月份會見美國飛行專家後立即決定「以全權付其訓練航空人才。」一年之後,他甚至寫出「對國防以空軍為主體,或與陸軍並重」的主張。「空軍計劃萬不宜遲緩。」空軍建設在1934年春天更邁進一大步,因為「航空計劃」把航空學校、轟炸機和驅逐機購置,飛機製造廠等事項均定為重要工作指標。並且在7月間決定在1934年內完成9個航空隊,蓋括轟炸機、驅逐機、和偵察機。1935年初,又開始向美國接觸有關空軍合作交流事項。1936年是空軍建立進入高潮的一年,宋美齡在年初出任航空委員會秘書長,大力投身空軍事務,標誌空軍建設的重要性大幅提升。到了10月份,蔣介石認為空軍的基礎已經成型,訂出目標在五年內趕上日本空軍。1937年1月份訂出的重要軍事建設目標之一,就是要建立一個擁有36-54架重轟炸機的飛行團。而不久之後在對蘇聯購買武器談判中,戰車和高射砲是首要項目,飛機就是第二大項目。到了七七事變前夕,中國空軍的驅逐、偵查、訓練和運輸等飛機總數已經達到600架左右。全國劃分為6個空軍軍區,全國建成機場260個,其中一半是軍用機場。當時政府甚至開始和美國及意大利廠商討論在中國建立飛機製造廠事宜。

同樣值得注意的是,開戰之後1938-1941年間,蘇聯對中國運送的戰鬥機和飛行員數量,遠遠超過史迪威時代美國對中國空軍的支援。1938年中國政府的空軍計劃就是要向蘇聯購買輕轟炸機120架,重轟炸機10架,驅逐機220架,教練機100架,外加器材儲備,發動機製造,航空學校設立,和高射砲,總預算是一億二千萬元。1939年向蘇聯購買的目標是600架飛機。而從七七事變到1939年初為止,蘇聯已經向中國運到飛機477架。與此同時,中國政府也試圖以650萬美金的價格向美國購買飛機170架,卻毫無進展。1940年,蔣介石再度訓令宋子文向美國爭取在短期內購買200-300架飛機。

20220315-1944年10月的史迪威事件,應該是中華民國歷史上與美國關係最為緊張的時刻。(取自美國國家檔案館)
蔣介石夫婦與前駐華美軍司令史迪威。(資料照,取自美國國家檔案館)

以上簡略歷史回顧充分說明,南京政府遠在美國成為盟友前,就把建立現代空軍納入國防現代化的宏觀計劃之中,而且是重大項目。一個明顯的對比是,在龐大的蘇聯空軍援助過程中,蘇聯政府從未指責蔣介石妄圖以蘇聯空軍代替中國陸軍擊敗日本的揣測。而且在迄今大量公布的中國政府內部檔案中,也找不到任何跡象,證明中國政府曾經在任何時期設想過借外國空軍之力替中國打敗日本。

如本書第二章所述,中國空軍自從1937年8-9月曇花一現地和日本空軍一爭長短而失敗之後,中國陸軍就陷於日本空軍肆虐掃射而抬不起頭來的痛苦,而後方平民百姓,也陷於被日機日以繼夜的無情轟炸死傷遍野的慘劇。政府處於軍方和民間巨大傷亡的雙重壓力下,必須提出保證能夠解脫他們的痛苦,才能維持士氣,甚至政府和抗戰的合法性。而在1941年最艱苦時段裡,整個中國空軍只有不到10架飛機保護重慶市天空,而許多內地城市基本上毫無防空可言。這種情況連美國總統派遣訪華的特使(居里Lauchlin Currie)都認為必須立即改善,然而史迪威卻可以視若無睹,並且指控蔣介石迷信空軍。對於史迪威這種立場,最寬容的解釋,是他本人是傳統陸軍的產物,無法超脫陸軍至上的狹隘專業的局限性。而最嚴苛的解釋,則是他對於中國軍民的傷亡視若無睹,但是對於蔣介石的「不聽話」則誓必有仇必報,甚至不惜捏造中傷,才能消除心頭之恨和建立自己的威信。

在這個過程中,他不但壓制了美國軍人陳納德,反對了總統特使居里,還拂逆了總統羅斯福,但是卻得到了直屬上司馬歇爾的支持,也成功地扭曲了美國對華的戰略部署。更具諷刺的是史迪威的陸軍至上的狹窄眼光,卻被本國的軍事領袖們所反證,因為太平洋戰爭晚期美國最大的努力,就是以壯大的空軍對日本進行地毯式的大轟炸,最後甚至投擲原子彈。但是中國微薄的希望只不過是擁有有限的空軍協助陸軍作戰而已。然而在完全沒有美國飛機到中國戰場助戰之前,史迪威就把中國空軍建設的大門緊緊閉上,因為雖然美國空軍自成系統讓史迪威無法掌握,但是陸軍和租借法案的資源卻完全在他掌握之中,可以隨時切斷美國空軍在中國戰區的資源。

《烽火中的國家與民族:重探現代中國的關鍵年代》座談會。

《烽火中的國家與民族:重探現代中國的關鍵年代》座談會─

主講人:齊錫生(香港科技大學榮休教授)、郭岱君(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院研究員)。

時間:2023年5月21日(星期日) 14:00-17:00

地點:國家圖書館 國際會議廳(臺北市中山南路20號)活動採線上報名

既然史迪威自以為看透了中國領袖們的陰謀詭計,是不想和日本軍隊作戰,那麼中國政府還持續要求美國提供武器裝備支援,就自然更是啟他疑竇了。本章前文曾經數度提到,中央政府從開戰後,就一直擔心外國軍火供應一旦中斷,就會使作戰無法繼續和造成民心崩潰。鑒於這個危機存在,因此無論是在歐戰爆發前,或是1940年英法兩國突然關閉安南緬甸國際通道的前後,中國政府都努力地去達成一個願望,就是務必儲存6個月以上的軍火以保證抗戰不致因外力而突然中斷。但是一旦史迪威認定中國政府不想抗戰,則後者同樣的政策,就被他振振有詞地用來證明完全相反的推論。因此當重慶政府預見緬甸通道可能受到日軍截斷,而要求美國儘快運送武器到中國時,它只是讓已經預設立場的美國軍方更認定,中國政府果然如其所料地在囤積軍火準備內戰。

有趣的是,這個推想純粹是美國駐華軍人在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初就大膽做出,史迪威也貿然接受,卻不曾提供任何證據,也沒有派遣美軍觀察員到前線部隊去進行實地調查,完全屬於自由心證,使中方沒有澄清的機會。但是此後美國對華武器裝備的運送規格和數量,卻都是在這個巨大陰影下進行的。毫不奇怪地,既然依照美國想法,蔣介石個人如此的愚昧和狡詐不可信賴,中國軍隊又如此的缺點重重,那麼唯一有效的發揮中國戰區功能的方式,就是由美國軍人直接控制中國軍隊加以整改,提高戰鬥力,為同盟關係做出應有的貢獻。因此蔣介石必須交出指揮權,或予以去除,由美國扶植其他領袖取而代之。1944年在豫湘桂作戰的陰影下,美國駐華大使館和軍人的動態,都可以在這個格局下去重新理解。

《分崩離析的陣營:抗戰中的國民政府》立體書封。(聯經提供)
《分崩離析的陣營:抗戰中的國民政府》立體書封。(聯經提供)

*作者為美國芝加哥大學博士。1967年開始在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校區)教書,1990年到香港,參與香港科技大學建校工作並任教。本文選自作者著作《分崩離析的陣營:抗戰中的國民政府1937- 1945》(聯經出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