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在野政黨提名總統程序的兩個重點

2023-04-24 05:40

? 人氣

筆者認為藍營支持者固然焦慮,但如果貿然徵召候選人,反倒才會使陣營分裂。(資料照,柯承惠攝)

筆者認為藍營支持者固然焦慮,但如果貿然徵召候選人,反倒才會使陣營分裂。(資料照,柯承惠攝)

當前民進黨總統候選人已定於一尊,確定由賴清德出戰,全黨厲兵秣馬,誓要保衛政權、延續綠色統治,而泛綠支持者,雖在個別的立委選擇上仍有分岐,例如:港湖地區是要支持尋求連任的高嘉瑜,還是不懈挑戰公職的基進吳欣岱,不過大方向上正呈逐漸歸隊的態勢。與此對比之下,泛藍支持者自然感到焦慮,認為如不盡快徵召「最強候選人」,全黨找不到主心骨,自然無法團結,此將會使選舉大勢離國民黨而去,重返執政遙遙無期,更可能使兩岸陷入連綿的戰火之中。但在此筆者持保留態度,認為如果要團結全黨,這段時間就如生產前的陣痛,是通往團結的必經之路。

會這麼認為的原因也很簡單,一是依藍營支持者的共性,常常可以看見「非誰不投」的口號,現在如果因為焦慮貿然徵召特定候選人,可以想見的是藍營必然會陷入對於徵召程序、規則的檢討聲浪當中,企圖推翻徵召結果,使自己矚意的政治人物能有機會成為候選人,反倒會給綠營可趁之機、見縫插針,讓泛藍支持者分裂,在此情形下,要整合民眾黨的柯文哲、組建「非綠大聯盟」更是天方夜譚,民進黨自可輕騎過關,賴清德只需要隔山觀虎鬥就可以登臨大位。

再者,回過頭來看看現況,郭台銘說給他30天提出「台灣新藍圖」明顯是想透過政策論述回攏人心,讓台灣人相信他是值得託付的選擇;而侯友宜選擇出訪新加坡,則是利用新加坡的特殊性,例如:不是大國卻對國際局勢有影響力等等,以此表達希望台灣能夠借鑒其經驗,在國際上成為舉足輕重的角色,透過此論述基調,補足自己一直以來缺失的國政論述。

以上種種皆看出雙方較勁的意味濃厚,但與眾多藍營支持者所想像的不同,筆者認為正就是這種較勁能成為藍營團結的關鍵。這種競爭是良性的,而非惡性的相互攻訐,在民主的社會當中,理想的狀態本就是選舉的雙方透過端出政策牛肉取信於民,說服大眾自己才是最好的選擇,政黨的初選亦然。正是經過此般良性競爭,以及觀察雙方在提出具體政見、競爭過後的民調數據,才讓最後不論是郭台銘或侯友宜出線,都能夠最大程度團結泛藍支持者,更減少發生分裂的機會。

心急吃不了熱豆腐,藍營支持者固然焦慮,但如果貿然徵召候選人,反倒才會使陣營分裂。「打鐵還需自身硬」,如果在初選結束後,還想要整合民眾黨、建立「非綠大聯盟」,就必須自己夠團結、民調夠堅挺,如此一來才有更多的談判籌碼。反之藍營如果分裂,那麼藍白合作、重返執政,自然皆如空中樓閣,一切皆是夢幻泡影。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作者為台大政治系學生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