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堯觀點:因應兩岸緊張情勢,重塑未來「一中」新概念

2023-04-17 07:00

? 人氣

2023年4月,中國海軍的山東艦在台灣以東海域進行艦載機起降訓練。(示意圖,東部戰區微信公眾號)

2023年4月,中國海軍的山東艦在台灣以東海域進行艦載機起降訓練。(示意圖,東部戰區微信公眾號)

近年來兩岸局勢嚴峻,台灣人民在目睹俄烏戰爭慘況、感受共軍鎖台式演習威懾、以及蔡政府去年年底宣佈延長國民服義務兵役役期的舉措,從未有任何時刻比此時更擔憂戰火迫在眉睫,後續發展令人憂心忡忡。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回顧2022年7月26日北京官方高規格舉辦「九二共識」30周年紀念大會,再度詮釋「九二共識」是兩岸和平發展共同政治基礎,「一國兩制」是國家統一後的制度安排。唯台灣陸委會隨即強調陸方所謂「九二共識」和「一國兩制」,沒有中華民國的存在空間,台灣人從不接受,導致兩岸又陷入各說各話的對斥氛圍,再加上台宏斷交、蔡總統和美眾院議長麥卡錫在加州會面的政治衝擊,更無益緩和兩岸之緊張情勢。

平情而論,維護台海爾後的和平穩定,對當下的台灣與北京應該是重中之重!既然如此,台灣應該化被動為主動,創造一個兩岸都可以接受的未來「一個中國」新概念,藉此說服北京,我們沒有要與強權結盟對抗中國大陸的盤算,一個現在自由而繁榮的台灣,並不悖逆「一個中國」的原則,而且對中國長期而言,也是一個無形的民族資源,因為北京越對台謀求急統,反而越會遭致美、日的猜疑和防堵,台灣需要這樣的視野和雄圖。

鑒於「統一」兩字具有排他性,且隱含著「有你無我、有我無你」的意涵,導致兩岸始終存在「誰統誰、誰主誰從、誰大誰小」之爭議。尤其對台灣而言,相對於中國大陸的現況,台灣是一個較小的政治實體,難免會有不安全感的疑慮,再加上彼此意識型態和政治制度的不同,雙方政治立場南轅北轍,目前確實很難將兩岸「統一」成一個國家。不過,習近平倡言「兩岸一家親」,既然兩岸親如家人,而分離的家人再相聚謂之「團圓」,不如改用兩岸「團圓」兩字,由雙方共同派員參與研議,一起來找出未來兩岸均可接受的「團圓」方案。

基於此,筆者對於未來「一個中國」新概念,率先提出拋磚引玉的具體內涵:我建議未來「團圓」後的兩岸,可以重新命名為「中華民族合眾國」(簡稱中國),主要著眼在於消弭「誰統誰、誰主誰從、誰大誰小」之爭議,同時把全球的中華民族炎黃子孫都納為組成這個廣義政治符號之元素,以再創昔日軒轅黃帝一統華夏各族的歷史新紀元。上述這個提議,並不抵觸鄧小平曾說:「只要能夠承認一個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號、國旗、國歌等都可以談」,亦回應昔日「習五條」所提到「願意為和平統一創造廣闊空間」的呼籲。

理想的方式當然是將兩岸的「團圓」內涵,分為「團圓」前及「團圓」後兩個進程來擘劃。在「團圓」前,兩岸對內根據其各自的政治體制來運作,彼此相互尊重對方立場,積極展開官方各項交流、對話活動,建立政治互信,設立專門機構共同研商未來兩岸「團圓」之道,同時北京必須採取更包容的心胸,將台灣過去數十年民主與法治發展經驗,放在「團圓」方案重要位階,這樣才能襯托出「大中華民主價值」。

而兩岸對外則基於中華民族共同利益,在國際場合上採取一致行動,齊心協力以爭取、維護中華民族的核心利益;在「團圓」後,則依據兩岸事先所研議的共同政治社會制度來運作,包括重新制訂國號、國旗、國歌及重組政府內部各結構等,俾利積極發展未來「新中國」的綜合國力。前述這個兩岸「團圓」方案進程的安排,一方面給兩岸有充分的時間去消弭雙方「團圓」前的各項窒礙因素,營造有利「團圓」成功的大環境,另一方面又可讓台、澎、金、馬回到合適的地位,順勢解決台灣未來回歸中國版圖的問題。

我們必須承認,當初拿來與北京比賽「振興中華」的「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口號,經過幾十年實踐檢驗的結果,證明兩岸在不斷與時俱進下,已經形塑出一條讓中華民族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康莊大道。基此,兩岸領導人應以蒼生為念,突破過往窠臼和成見,從過去的政治對立框架中跳脫出來,進而實事求是地共商「團圓」方案所產生之各種實際問題,一起建構未來「新中國」一定強的國族命運,這才是炎黃子孫在往後嶄新時代中必須攜手奮鬥的壯舉!

*作者為中華戰略學會博士研究員,曾任國防大學戰爭學院副院長。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