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詠翔觀點:雷根的「反共」改變了世界

2023-04-16 06:20

? 人氣

雷根(右)任美國總統時,讓美國脫離停滯性通膨泥淖,並創造時間最長的經濟復甦期。(資料照,美聯社)

雷根(右)任美國總統時,讓美國脫離停滯性通膨泥淖,並創造時間最長的經濟復甦期。(資料照,美聯社)

上周談到讓左派最火大、卻是美國人票選「最偉大的美國人」(並不只是最偉大的美國總統,這份榜單還有許多其他職業的美國人入選,而雷根是榜首)的雷根(Ronald Reagan)。雷根讓左派火大理由很簡單──他讓左派的精神原鄉共產帝國崩潰。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雷根是第一位主張共產主義將會垮台的世界主要領導人。在1983年3月3日他說道:「我相信共產主義是人類歷史上可悲而怪異的一頁──仍在進行中的最後一頁。」當時西方對蘇聯的主流看法是,蘇聯新的一批世代即將來臨,而西方世界必然要跟他們合作。但雷根則主張蘇聯正處於嚴重的經濟危機,他打算藉由切斷蘇聯與西方的科技交流來使這種危機加大。認為蘇聯最惡劣的是「與人類歷史的潮流相背,抹滅其人民的自由和尊嚴。」

堅決反共,反對寄希望於「下一代共產黨」

雷根的堅持終於讓大部分共產國家脫離了共產主義魔掌,共產政權倒台後,波蘭的人均GDP從1990年的1731.2美元,到2007年已突破5位數,達11254.5美元,2021年更接近1.9萬美元──達18999.9美元。波蘭並非一支獨秀,其他東歐國家如捷克從1990年的3941.5美元,到2021年已是26821.2美元;巴爾幹半島的克羅埃西亞從1995年剛獨立的3941.5美元,到2021年則是17685.3美元;連中亞的哈薩克,也從1990年的1647.5美元,成長到到2021年的10373.8美元。

當然從數字很難看出來,但1940年代以後被共產主義統治的國家,很少沒發生過饑荒的,很多人會把冷戰時期美國陣營和共產陣營想像成幫派對抗,但事實上在共產國家生活的人民別說精神上所受的控制,生理上也長期處於難以溫飽的半飢餓狀態,而我們看到的1990年代東歐的經濟,已經是在「蘇修」路線下狀況稍好的狀態了。如果不是經濟瀕臨崩潰,末代蘇共頭子戈巴契夫(Mikhail Gorbachev)也用不著冒著亡國的危險,讓蘇聯走向市場機制。所以美國陣營對抗的並非只是另一邊的幫派,而是一種讓無數人陷於痛苦之中的意識形態。

蘇聯末代領導人戈巴契夫與愛妻蕾莎(Raisa Gorbacheva),攝於1989年(AP)
蘇聯末期經濟崩潰,讓領導人戈巴契夫不得不做出種種改革的動作。(資料照,美聯社)

雖然在台灣,認同親中反美的民意少之又少,但過去的黨國遺緒,讓親中的聲量大到不成比率,雷根當時採用強硬的立場反對「蘇聯新的一批世代即將來臨,而西方世界必然要跟他們合作」。雖然不用我們多說,但台灣人必須效法雷根,強烈反對親中派「台灣必然要跟中國合作」的說詞。

若雷根的最強經濟擴張期變成歐巴馬最弱復甦期

當然雷根對世界的貢獻不只於此,上周我們講到雷根執政時帶,創造了史上最強的經濟景氣擴張期,而備受左派推從的美國前總統歐巴馬(Barack Obama)執政,則迎來了最弱的經濟景氣復甦期。

美國經濟拉不起來,第二個會讓中國出問題,1978年中國開始改革開放政策,說穿了就是用美國、西歐、日本、台灣、香港等國家的資金,幫助自家的經濟起飛。但沒有雷根表示英國柴契爾(Margaret Thatcher)的政策效力也不會有那麼大的加乘作用,歐美都不好,日本、台灣的起飛速度也會減緩甚至失速。

英國前首相柴契爾(Margaret Thatcher)(AP)
英國前首相柴契爾執政期間,採取讓市場更自由的經濟政策。(資料照,美聯社)

這些國家若都沒資金投入中國,鄧小平的改革開放路線能有多少成效?可以想見他將會受到嚴重的挑戰,甚至重現布里茲涅夫(Leonid Brezhnev)上台,全面廢止赫魯雪夫(Nikita Khrushchev)時代的「蘇修」的情況。這還是最好的預測,如果因「返社」造成經濟崩潰(事實上文革後已經要崩了),甚至讓野心家再度搞出文革那種慘絕人寰的政治鬥爭,中國將也產生大量難民踴向東亞、東南亞和東北亞,甚至中亞、南亞。當時的這幾個區域國家經濟都還在起飛中、甚至還在低谷中,中國難民湧出會產生多大衝擊,讓人不寒而慄。

新中間路線:左派轉向自由市場機制

雷根的執政改變的不只是當時的經濟而已,他實施自由市場經濟而獲得極大成功,也影響到政治思維路線。右翼重新檢視自由市場經濟、開始檢討凱因斯路線,產生了強調自由市場的機制,反對國家對國內經濟的干預、對商業行為和財產權的管制,支持利用經濟、外交壓力或是軍事介入等手段來擴展國際市場,達成自由貿易和國際性分工的目的Neoliberalism(這個台灣翻成新自由主義)。

而左翼則出現主張自由市場與福利主義並行,即在自由的市場競爭的前提下,政府進行適當的干預與監督,表現在立法上是對最低工資和標凖工作時間的立法、自由組織工會的權利、失業與健康保險,為所有人改善並提供受高等教育的機會等等的New Liberalism(這個台灣很靠北的也翻成新自由主義,所以每次左派在罵新自由主義,我都不知道他們在罵誰)。

英國前首相布萊爾主張舉行二次公投,讓民眾再選擇一次是否脫歐。(美聯社)
英國前首相布萊爾帶領左翼的工黨走向新中間路線,成功奪回執政權。(資料照,美聯社)

New Liberalism比Neoliberalism影響更大,它讓左派也承認市場自由,在美國的雷根-布希與英國的柴契爾-梅傑(John Major)執政結束,政治鐘擺向左擺時,New Liberalism讓左翼產生了美國民主黨柯林頓(Bill Clinton)和英國工黨布萊爾(Tony Blair),這種打著「新中間路線」的執政者,讓自由市場經濟免於被硬轉回計畫管制經濟的危險,也讓世界經濟擴張經過短暫休息後,又再一次大幅擴張。

拖垮蘇聯的「星戰計畫」

雷根任內堅決反共,當時美國社會的主流思潮是,美國靜觀蘇聯的政經變化,然後和蘇聯的下一代執政者交往形成共識而後合作(類似2008年大選敗後民進黨的中國主張),但雷根則使出霹靂手段,完全不給蘇共休息機會,他拉高和蘇聯的軍事對決態勢,引對方和美國從事無止境的軍備競賽(包括荒謬的星戰計畫),藉此拖垮蘇聯的經濟。

結果已經頻臨崩潰的蘇聯經濟,果然經不起這樣的擴軍競爭,事實上,即使因雷根經改成功收入大幅增加的美國聯邦政府,也因這樣的軍事對抗讓聯邦政府的赤字來到史無前例的高點。飽受窮困之苦的蘇聯民眾,不再給蘇共「蘇修」機會,叱咤人類社會半世紀、讓無數人死於政爭、飢餓、政治迫害的共產黨世界,在雷根的繼任者老布希(George H. W. Bush)時代,正式完全垮台(某些前共產世界國家,甚至將共產黨直接訂為非法組織),「冷戰」結束。共黨垮台後的部分東歐諸國和蘇聯加盟國,在獨立後經濟飛躍成長,人民早已脫離一窮二白的往日生活。

和戈巴契夫談和的老布希。(AP)
在布希任美國總統期間,共產帝國全面崩潰。(資料照,美聯社)

如果當時的總統不是雷根而是歐巴馬,參考歐巴馬剛上台時對中東和西太平洋的施政,他恐怕會天真地實施裁軍(引用《新新聞》1551期的一篇報導:在歐巴馬政府時期,美國海軍已經縮減至一戰以來的最小規模,美國陸軍縮減至二戰以來的最小規模,美國空軍則是史上最小規模,戰機群也是史上最老舊。)。

沒有雷根的「硬幹」,蘇聯經濟還是會很慘,但會賴活著,人民反對蘇共繼續執政的意志也不會那麼強。然後不是出現IS那樣的極端組織,就是讓蘇聯在中亞、在東歐繼續上演歐巴馬上台後俄羅斯在歐俄和中國在西太平洋表演的那些惡霸行為,大搞仇外稱霸世界轉移人民對執政者無力提升內政的注意力,今天的歐巴馬連中國都威嚇不了,更別提當年軍事實力和美國相去不遠的蘇聯。

至於結果,在寫經濟那部分已經寫過了,大家重看一次就是了。

貢獻驚人,卻從未被「造神」

雷根可能是二戰後人類社會影響最大,造福最多人的政治領袖,他當政的時候,美國國內社會自由開放,經濟力快速恢復,大家對於美國領導的自由世界擊敗共產世界充滿信心。連帶的也讓其他國家以美國的富強為目的,連創經濟奇蹟。

雷根和英國保守黨首相柴契爾聯手讓歐美經濟快速爬升,連帶的也讓日本、亞洲四小龍等,靠輸出商品至歐美市場的環太平洋國家經濟生龍活虎,到他執政末期,1980到90交界的台灣甚至有台灣錢淹腳目的講法。更難得的是這樣偉大、貢獻良多的領袖始終沒為自己造神,至今台灣仍有許多人不認識他、不瞭解他的貢獻就是最好的證明(但你知道柯文哲的偶像是毛澤東、一堆人會跟你講鄧小平對中國人的貢獻和遠見)。

法國的一家節目製作公司所拍攝的紀錄片《Rocky IV the American punch》,就以一部系列電影《洛基》來講述美國從悲慘的1970年代到黃金的1980年代發生了怎樣的耀升。

從《洛基》系列電影,一窺雷根給全球帶來希望

洛基系列電影的第一部,是小成本的製作電影,講述一位貧窮潦倒、處於運動員下滑期的拳擊手,因緣際會獲得挑戰拳王機會,努力與對方交鋒,儘管後來敗陣卻找到自己真愛的故事。紀錄片講述這部電影低廉的製作成本(製作成本只相當於一集電視影集),及這樣的小故事可以拿到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某些程度反映了當時好萊塢的極度不景氣,以及工作人員們已經放棄用電影向海外傳遞美國精神的雄心壯志。

然後這個系列電影的第4集上映時,已經是富足的1980年代,花俏的美蘇拳王對決故事,大成本的製作,相當程度表現了美國民眾當時已經找回擊敗共產世界的自信。不過這樣「膚淺」的劇情,在當時引發影評界的一片噓聲,這些噓聲卻一點都沒有影響它的票房表現。

席維斯史特龍於《金牌拳手》(美聯社)
席維斯史特龍以洛基系列電影成為好萊塢一線紅星。(資料照,美聯社)

更誇張的是,整部片子除了大美國主義沒有其他的《洛基4》,在國際票房開出驚人數字。紀錄片中訪問了日本、西班牙、烏克蘭、法國等各國社會中堅(烏克蘭那位甚至是一位議員),他們回憶童年少年時看到的洛基,在片中是怎樣以一己之力,擊敗了用整個國家機器訓練出來的蘇聯怪力拳擊手,儘管某些片段膚淺卻是熱情洋溢,讓他們看到了他們所嚮往、充滿自信的美國社會──人人可以做自己,只為自己打勝仗,而不是國家機器和偉大領導製造的扯線魁儡。

片中的旁白講述,從洛基一的掙扎低盪,到洛基四的膚淺但熱情,正是象徵美國人已經從只求能在夾縫中生存,重拾回到世界大舞台的自信了。我認為這正是雷根給美國人,以及世界所有嚮往自由和獨立的人最大的貢獻──相信自己能贏、相信自己會贏。

歐巴馬的左傾執政,攪亂了世界秩序

相對的歐巴馬上任時,雷根-老布希接棒努力讓蘇聯崩解等共產國家崩解結束了冷戰,柯林頓幫他搞定了有歐洲火藥庫之稱的巴爾幹半島,小布希發動阿富汗、伊拉克戰爭鏟滅海珊政權、讓美軍占領時期的這兩個國家GDP快速上升、人民得以暫時生養休息,初定了中東秩序。歐巴馬有很好的機會,在國際情勢相對平穩下,讓美國帶領全球邁向更富裕繁榮的社會,讓人類更幸福,做出超越雷根的貢獻。

但歐巴馬卻依左派教條治國,讓政府權力干涉市場運作使美國經濟復甦軟弱。對伊朗、中國示軟,從伊拉克撤軍,讓中東變成地獄,伊拉克故土出了IS肆虐,讓無數難民和混在難民之中的恐怖分子,奔向歐洲成為歐洲國家痛苦難以解決的問題;中國為了重振霸權讓西太平洋秩序大亂,東南亞各國主權領海受到極大威脅;俄羅斯完全不理警告入侵烏克蘭;甚至連菲律賓當時的總統杜特蒂,都可以用粗俗難以想像的各種髒話辱罵他和美國。

美國總統歐巴馬敦促國會推動稅改,終結企業「稅收倒置」漏洞(美聯社)
美國前總統歐巴馬首任執政時,中東、西太平洋都出現局勢不穩的狀況。(資料照,美聯社)

然後他幹了什麼?他在國內搞政治正確,激化黑白族群衝突,讓廁所誰上變成國家級的爭議話題,甚至連去到非洲,演說內容都是「指示」別的主權國家快通過同性戀婚姻法。他運氣好,前幾任總統幫他打的底子太厚,中國和德國又相當程度幫他頂住美國經濟欲振乏力的窘況,如果面對的是雷根上任時的危機社會,恐怕造成的禍害將百倍千倍甚至萬倍於現今(光是哪個極端組織的瘋子射出手中核彈就夠大家受的了,那可不是恐怖分子在巴黎連環爆可以比擬的破壞)。

每個執政者都該好好想想,你要做雷根還是要做歐巴馬,每個人也都該好好想想,你需要的執政者是雷根還是歐巴馬。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