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馨文、郝柏瑋觀點:面對戰爭,我們可以設計怎麼樣的「民主課」?

2023-04-03 06:50

? 人氣

當時我對老師的設計感到疑惑,有天忍不住課後問老師:「負責報告的同學選擇的思想家與文本是他喜愛的、親切的、花最多時間掌握的,這位同學或許是最能夠內化這樣的思想的,由他來辯護難道不是更深刻?難道倒過來操作不是更好些嗎?」老師這樣回應我:「印度學生比較順服,要內化承繼或深刻闡發他們所愛的大師(Guru:思想導師)的思想,這是他們擅長的事,但要他們批評比較難。難道你不覺得嗎?」我說:「在我們的國家,批評好像沒有那麼困難,好像比辯護容易得多。」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這個「批評所愛」與「為他人的選擇辯護」的練習並不容易,印象很深的是負責報告與「批評」Phule的女同學,她自己出身於低種姓家庭,從小看著Phule的照片如神像般的掛在牆上,她報告的時候說:「批評Phule好像在進行思想犯罪」。

這是一堂很好的「民主課」,政治思想是在每日不斷地對話與思辨練習中發生的。思辨與正反意見的表達都是思考與討論的「過程」,並不需要有立即的結論,而是讓想法充分的發展。思想充分的「表達」不等於充分的「發展」,表達之初總有不足,都是透過討論,而更加完善充分,既有的想法也會產生轉化與新生。相互衝突的想法不只在於彼此之間,更是內在於個人,「進行思想犯罪」的同學,也很訝異原來自己也有對偶像有這樣的批評聲音。民主並非只是「尊重」外部的「他者」的「表達」的權利,而是允許「內在」相互矛盾與衝突的聲音也能獲得充分的「發展與轉化」的空間。主體的核心正是分裂,精神分析的技術,不在於縫合這分裂的痛苦,而是在提問辯證的對話空間中,直面這分裂的核心。因此,精神分析的思考,也從來不是固定的理論體系,而是「變動不居中的思考(thinking in motion)」。

開放式對話與開放式行動

筆者(柏瑋)多年在台灣推動「開放式對話」(Open Dialogue)。開放式對話是來自芬蘭的社區精神危機處遇模式,當精神病患進入危機狀態時,我們先不預設知道發生什麼事情。參與危機處理的團隊成員,是來自不同醫療與助人專業背景。大家會一同「入家」到病患家中與家屬與友人組織民主的對話,讓每一個成員之間與個人內在的多重聲音都充分表達,不以專業自居,認為我的學識與經驗比你更懂你的狀態,而是先好奇、了解、消化、確認、鼓勵不同意見、對話、再深化。負責對話的成員並不急於得出「結論」,而更強調聲音被充分聽見的「過程」的「療癒性」。最難能可貴的,這是一種以精神病患為中心的「民主課」,相信即便再瘋狂、失序,都是我們社群中的一份子、都具有值得傾聽的道理與故事。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