蝌蚪加醋像涼粉,吞下治疥瘡,你敢吃嗎?《華大大補史》選摘(1)

2023-02-22 05:10

? 人氣

至於曾撰寫《醫學常識》的西醫顧子靜,則投稿謂生瓜子肉五十粒,一次服,日服三次,可以治療高血壓。文後還附「治驗」,言此方治癒前吳錫教育局局長臧佛根的高血壓,並言有多人服用都有良效。一般有附治驗、實驗案例的,就不會特別談西方科學或生理學解釋;大概可以理解,因為過往的驗方無法一一用科學驗證,身為西醫的作者也運用這樣的解釋,乃西醫解釋本草理論之切入點。有時《大眾醫學月刊》上的「驗方」以食物為主,例如用「鍋巴」為主製成丸藥,可以消食止瀉,但這種形式仍是丸藥,而非烹飪的形式,介於藥方和食物的中間,不單只論食物,足徵中醫表述形式之多元,成功的經驗與故事皆為「食療有效」的驗證。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這些刊載在雜誌上的驗方,有時還附有編輯的「討論」和「補充」,也是很有意思的呈現。例如用乾的小烏龜炙成灰,用黃酒沖服,可以治療吐血、痰中夾血。這是一位作者褚健民投稿的方子,主編楊志一會於文後加按語來解釋:以臨床實驗,確實有效,並且此方已收入他的《食物療病續編》,此方也不像單純的食材,而是可作為食材的中藥(龜)。沈仲圭也將收入於《食物療病初編》內的食療方轉刊到期刊上:「用雪梨一枚挖去心,實以川貝粉,飯鍋蒸熱,一次食盡。」在報刊上刊載的經驗方,還會集結成書,或將書中知識轉載至報刊,如此知識是公開且流通廣泛的,不同於傳統知識過去在民間方書中的流傳,驗案少且流通性差。報刊之稿源也很有意思,王吉民(一八八九—一九七二)曾投稿一篇〈古代之痲瘋食療方〉,但他並非研究食療或中醫方書的專家,這則食療方乃由《聖惠方》抄出。雜誌的編者在後面的按語又加上「蒼耳草」,說明也可治療痲瘋,還寫到可以參考該社出版之《中醫新論彙編》。足見這些食療知識在報刊與書籍之間流通,一方面達到知識通俗化,也不斷藉由這樣的方式,將各種創新、發現的食療方進行一種知識流通。甚至,沈仲圭還列出自己的家傳方作為補充,將川貝或杏仁放入豬肺中煮食,一樣可治療燥火咳嗽。引述完後,楊志一仍於後面列出按語,主要是對療效予以肯定,此即為對當時食療方的驗證與補充方式。

*作者為中央大學歷史系副教授,本文選自作者所編《華人大補史:吃出一段近代東亞補養與科技的歷史》(時報出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