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我死後,你隨時可以出版這些故事」美國文豪海明威遺作《花園那側的房間》首度曝光 再現二戰巴黎風光

2018-08-05 20:10

? 人氣

《岸濱雜誌》總編輯古里(Andrew F. Gulli)在「編輯的話」讚譽《花園那側的房間》:「巴黎當時剛脫離納粹(Nazi)德軍的佔領,而他(在故事裡)充分展現對這座最愛城市的深深喜愛。」「海明威協會」(Hemingway Society)理事會成員柯納特(Kirk Curnutt)說《花園那側的房間》「包含讀者喜愛海明威的所有特徵要素。」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海明威參與一戰與二戰 深愛巴黎、戰後定居古巴多年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海明威自願前往義大利擔任救護車司機,1918年夏天被砲彈炸成重傷後,他回美國休養。1926年,他出版了《妾似朝陽又照君》(The Sun Also Rises),探討一戰結束後美國「迷惘的一代」(lost generation)。

一戰時的海明威(Wikipedia/Public Domain)
一戰時的海明威(Wikipedia/Public Domain)

二戰前夕,西班牙內戰爆發,海明威3度以記者身分親赴前線,並創作了以美國人參加西班牙反法西斯戰爭為題材的長篇小說《戰地鐘聲》(For Whom the Bell Tolls)。二戰期間,海明威是戰場上的士兵,也是戰地記者;1944年8月,巴黎脫離納粹德國掌控時,他人就在巴黎。

二戰結束後,海明威移居古巴,潛心寫作。1952年,海明威出版了聞名於世的代表作《老人與海》(The Old Man and the Sea),隔年以此書獲得普立茲小說獎(Pulitzer Prize for Fiction);1954年,海明威憑著《老人與海》贏得諾貝爾文學獎(Nobel Prize for Literature)。

1950年代中,海明威駕著自己的漁船「比拉號」航行於古巴外海(Wikipedia/Public Domain)
1950年代中,海明威駕著自己的漁船「比拉號」航行於古巴外海(Wikipedia/Public Domain)

1960年,他離開古巴返美定居,但由於有多處舊傷,百病纏身,精神憂鬱;1961年7月2日,他在愛達荷州克川市(Ketchum)自宅舉槍自盡身亡,享壽61歲。海明威的寫作風格以簡潔著稱,對美國文學及20世紀文學的發展影響極為深遠。

自殺不能解決問題,勇敢求救並非弱者,生命一定可以找到出路。透過守門123步驟-1問2應3轉介,你我都可以成為自殺防治守門人。

※ 安心專線:0800-788-995(0800-請幫幫-救救我)

※ 張老師專線:1980

※ 生命線專線:1995

喜歡這篇文章嗎?

廖綉玉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