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教育》「國民法官」上路,全民的民主素養跟得上嗎?

2023-01-02 05:50

? 人氣

今(2023)年開始,國民法官制度正式上路,只要年滿23歲,在地方法院管轄區域內居住4個月以上,且完成國民教育者,都有機會被隨機抽選擔任國民法官。(取自台灣設計研究院官網)

今(2023)年開始,國民法官制度正式上路,只要年滿23歲,在地方法院管轄區域內居住4個月以上,且完成國民教育者,都有機會被隨機抽選擔任國民法官。(取自台灣設計研究院官網)

今(2023)年開始,國民法官制度正式上路,只要年滿23歲,在地方法院管轄區域內居住4個月以上,且完成國民教育者,都有機會被隨機抽選擔任國民法官。儘管這個制度在立法過程中要採取「陪審制」還是「參審制」有不同的爭論,然而開放國民參與司法審判,是我國邁向人權法治重要的一步。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為了讓民眾瞭解國民法官制度,司法院舉辦了上百場的實務模擬法庭、到校園推廣等活動,並透過電話訪問調查,瞭解民眾對國民法官制度在認知、擔任意願,以及對制度認同感等看法;歷經兩年多的宣導,民眾對於國民法官制度的認知程度、參與意願及認同感,皆有顯著的提升。

不過,認同感的提升就代表民眾真正清楚怎麼擔任國民法官嗎?隨意詢問周邊的人,會發現對於國民法官大多表示有聽過;再進一步詢問,是否知道國民法官的資格與職權時,大部分回應是不太清楚,又或者大概瞭解,擔心被抽中了不知要做什麼、也不曉得如何去審案件。

在司法院的網站「國民法官一起審判」介紹裡及各種宣傳中,雖然一再告訴我們:國民法官的參與,可使司法審判更透明,讓司法專業與外界對話。即便國民法官沒有法律背景,只要把不同的生活經驗、價值思考、法律感情帶進法庭,就能彼此交流與反思,藉此促進國民與法院間的相互理解。但真的是這麼簡單嗎?

這裡提到的「價值思考」(value thinking)、「法律感情」(legal feeling),對於一般大眾而言是非常抽象的事,如何評斷價值,是需要經過理智判斷才有的概念,而這些經驗都需要時間的累積,不斷的思辨得出的心得,若沒有一些法治教育的基礎可能會不知所措。

加上依照《國民法官法》規定,國民法官參與重大刑案的審判,包括最輕本刑十年以上有期徒刑,以及故意犯罪因而發生死亡結果的案件,可以想見擔任國民法官心理所承受的壓力是很大的。即使最後由六位國民法官跟三名法官一起討論,決定被告是有罪或無罪,以及刑責的輕重,國民法官還是需要有基本法治教育來判別。

那麼,什麼是法治教育?一般人對於法治教育可能會想到法律知識、法條的規範,例如教導民眾守法的觀念。事實上,法治教育很重要的內涵是民主,這包括公平的選舉制度,人民對公民意識的瞭解、理性探討議題、運用批判思考的習慣、解決問題能力等。這些內容大家並不陌生,我們在求學當中的教科書「生活與倫理」、「公民與道德」也都有談過。

很遺憾的,長久以來在升學的體制下,這些內容不是被擱置在一旁,就是挪來補課使用,填鴨式的教育更讓我們很少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從小只著重在如何考試、怎麼考才能得高分,被動地接收什麼事該做、什麼又不能做等等,以致於很少主動及深入去探討問題的根源。出了社會更是每天忙著應付工作,難有閒暇時間靜下來思考。民眾對於法律的觀念更是缺乏,常誤用或不瞭解法律規範的內容,影響到自我及他人的權益。

法治教育用意在於培養現代公民的法律基本素養,身為民主法治國家,法治教育應是每位國民必須具備的基本素養,這個基本素養簡單來說其實就是邏輯推理及批判思考等能力。國民法官制度的推行,正可讓我們省思全民的民主素養是否不足及如何加強。怎麼樣讓全民的民主素養提升,進而有能力擔任國民法官呢?

可從我們周遭的大小事務關心起。在家裡,引導孩子從小認識自己擁有哪些權利,如何行使權利,學會相互尊重;家長不再只是問孩子:你要吃什麼?而是與孩子有更多的對話與思考。學校方面,以升學為主的教育,追求標準答案的文化必須改變,真正回歸教育的本質,並培養學生主動學習、解決問題的能力;大學的通識教育課程及社區大學應多開設相關科目;司法院也應提供民眾相關法律常識的諮詢管道。

上述除制度宣導及各方面的強化外,由於一般人較少接觸法律相關知識,甚至從未上過法庭可能感到不安,司法院應有更細微的配套措施及遠見。例如:國民法官在審理重大刑案時,心理所承受的壓力是非常巨大的,開庭後是否應主動提供事後的關懷與協助?民眾若被選任國民法官、備位國民法官、候選國民法官時,《國民法官法》規定到庭期間可請公假,公司不予以任何職務上不利的處分。但是若資方不允許,有無其他解決方法?等等,可應多些關注。

過往訂定的法律,常讓人詬病就是配套措施不足而引發民怨,缺乏相關配套不免讓人擔心淪為口號政策。制度推行不只看成效,還應貼近民意、務實地去解決問題,保障人民權利。雖然在《國民法官法》第六章,特別訂出「國民參與審判制度成效評估」,其中在施行後即成立「國民參與審判制度成效評估委員會」,針對前一年制度施行成效,提出評估報告。司法院應更彈性的調整,不斷地檢討並優化程序,讓國民法官制度的運作更加順暢。

透過國民法官制度的實施,除了加強推動司法的透明度,讓民間多元的觀點呈現外,更長遠的思考是,一個進步的社會人民必須是和平理性的溝通與對話,唯有提升全民的民主素養,才能使我國真正成為名符其實的民主法治國家。

*作者為諄筆群主筆。

 

喜歡這篇文章嗎?

諄筆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