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驥觀點:美中會陷在對抗下的深淵裡嗎?

2022-12-27 07:10

? 人氣

筆者認為,現今中美雙方既已深陷在休昔底德陷阱中,戰爭的陰影是顯而易見的,特別是,台海問題,是中美雙方矛盾的重中之重,也是危險的紅線。(資料照,美聯社)

筆者認為,現今中美雙方既已深陷在休昔底德陷阱中,戰爭的陰影是顯而易見的,特別是,台海問題,是中美雙方矛盾的重中之重,也是危險的紅線。(資料照,美聯社)

前言

美中關係自川普就職後,就快速逆轉。川普首開對中國的關稅貿易戰,而此不但打開了美中對抗的「潘朵拉盒子」,同時也點燃了美國老百姓仇中的意識與火苗。根據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2021年2月的調查顯示,67%的美國受訪者對中國有「冷感」,相對於2018年,此一負面觀感比率上升超過了20%;更有甚者,對中國「非常冷感」人的比率,與2年前相較也翻了一倍,2021年時竟達到47%。為此,《天下雜誌》結合《BBC中文》以「皮尤最新報告:九成美國人視中國為對手,七成支持對中強硬政策」為文,作了相關報導〔註1〕。爾今,美國除行政部門採取相關強硬的對華政策外,國會也連續推出許多抗中法案,而讓美中關係急轉直下。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在這樣的政治氛圍下,現今以拜登為首的民主黨政府雖贏得2021年的美國總統選舉,但其仍需對美國國內反中、抗中的政治氣氛有所交待,因此不但維持原川普制定對中國高關稅政策外,其後,又特別針對晶片及相關國防科技以實體名單、斷供、推動「晶片與科學法」、成立Chip 4聯盟等方式打壓中國大陸在半導體及高新科技上的發展,其出拳之重,毫不遜於川普,為此,吾人不禁要問,美國對中國的對抗,是否會無限加碼?會再惡化下去?

為回答此一問題,我們鑑往知來,先扼要的地回顧一下美中關係發展歷程。

美中自建交後關係上的發展

一手推動美中關係重建,並促成1972年《上海公報》簽訂的前美國國務卿季辛吉欣見他的努力與全球戰略思想終能落實:1978年12月16日中美簽訂《中美建交公報》後,兩國旋於1979年元旦開始正式建立外交關係。其實早在1977年卡特總統就任之初就重申《上海公報》的重要性;其後,中美兩國關係發展的重要「絆腳石」台灣,也隨著1979年元旦開始同時生效的《台灣關係法》的實施,嚴格地限制台美間的非官方往來關係,台美關係被迫降到谷底。當然,台美間關係的驟變也連帶地影響台灣與日本、歐盟各國的關係,除與台灣建交的國家外,其他各國都嚴格地執行其與台灣間的「非官方」關係。

上述政策的推動,隨著之後美國雖有多任總統的更替,但「友中」與「和中」都是美國共和與民主兩黨的基調,因此中美之間的關係一直穩定發展,且對抗的程度也隨之下降。1979至2017年這段期間美中關係犖犖大事者,扼要整理於表1中以供參考〔註2〕。

表1,美中關係重要記事 (1979 – 2017)。(作者提供)
表1,美中關係重要記事 (1979 – 2017)。(作者提供)

於本文中,我們進一步將上述美中關係以圖形的方法表現出來。在圖1中,我們的縱軸以F來表示美國對中國的敵視與對抗的程度,而其橫軸為時間軸。圖1配合表1的「美中關係重要記事」顯示,在1979至2009期間,中美兩國的關係大致良好,雖偶有突發事件,但大體上仍不會影響美國對中國修好的意願,為此,在圖1中,我們以一個下降的趨勢曲線來表示兩大國間的關係:它是一個穩定改善且對抗減少的關係。惟自歐巴馬政府開始,美國與中國的關係出現「質」上的基本改變,因此,在圖1中,我們將中美兩大國間「友善」關係約於2013年左實已盪至谷底,兩國間「對抗」架勢也已儼然成形,上述態勢可將其表現於圖1中。

圖1,美對中的政經對抗。(作者提供)
圖1,美對中的政經對抗。(作者提供)

在川普(任期2017-2021)擊敗希拉蕊當上美國總統後,雖旋即訪中,然不久後,就掀開「潘朵拉盒子」開始他「抗中」的一連串大政。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發動對中國的關稅大戰。

川普於2018年7月6日開始對中國輸美價值達340億美元商品徵收25%的關稅,之後,於同年9月18日、次年2019年的5月1日及8月1日,共計四次加徵關稅,再迫使中國於2020年1月16日與其簽訂第一階段貿易協議〔註3〕。此外,更於2020年2月10日,由美國貿易代表署宣布,包括中國、巴西、印度等25個國家不再被認定是「開發中國家」〔註4〕。

除增加關稅外,川普也開始對華為的手機業務展開致命的一擊,當時美國的商務部宣布,台積電不得再應用美國的技術,幫華為代工生產「麒麟9000」的5奈米製程晶片,正式地開啟美對中高科技戰的序幕〔註5〕。為此,我們在圖1中,以略為向右凹的曲線來表示,此一時期,美國對中國的敵視與對抗是正處於加速上升(increase in an increasing rate)。而在2019年底由武漢首次爆發的Covid-19,於2020年初後更開始迅速蔓延至全球,此一病情也造成美國超過百萬人的死亡,雖然Covid-19的真正發源地,迄今世衛組織仍未能確定,然在川普對中國的指責下,它更加深美國民眾對中國的反感與敵視。

2021年1月拜登總統就任後,也持續執行川普對中國的高關稅制裁,雖然在美國通膨嚴重的情勢下,仍沒有撤銷川普任內對中國所加諸的各項高關稅,除此之外,更鼓吹並聯合美國盟友,對中國展開經濟、軍事上的反包圍,如歐洲議會高票通過凍結「中歐投資協議」、美英澳共組AUKUS軍事外交安全夥伴關係等。

另外特別是在晶片產業的發展上,美國國會不但通過「晶片與科學法」提供280億美元的資金鼓勵美國晶片業者發展半導體外,美國商務部更推動CHIP 4聯盟發展新的晶片技術,也力促台積電5奈米晶片廠遷移至美國生產〔註6〕。凡此種種對中國的敵視與對抗,都可以反映在圖1的右上段中。在此一線段中,我們仍以向右凹的曲線來說明這對抗的力道仍在持續加速、加強中。

2021年5月19日美中在阿拉斯加的會談,可視為美中對抗下一個新的里程碑。在該次會議中,依英國媒體BBC的中文報導,中方代表明白地面告美國,諸如:「美國沒有資格居高臨下同中國說話」、「中國人不吃這一套」等〔註7〕,這與劉鶴當年赴美與川普在白宮簽「第一階段貿易協議」的態勢是不可同日而語的。其後,在今年(2022)11月在印尼舉行的G20峰會中,拜習會長達三小時的會議後,已可透露出美中這兩大國在一些重要的議題上(如不支持台灣獨立)已再度經兩國領導人面對面地確認。

為此,它是否代表美對中的對抗已進入「高原期」?如圖1中的虛線c;或是仍會加速但速度會稍放慢,如圖1中的虛線b?或是仍依然如故地進行,如圖1中的虛線a?

對於上述三種可能走向,吾人以為它較有可能會進入對抗的高原期,即虛線c的走勢,如本人在「後G20的美中『緩』對抗?」一文中列出至少三個理由〔註8〕,其一,美國「敲山震虎」後,已讓台積電3至5奈米廠赴美設廠,且制裁下,美方本身的半導體產業也須付出相當大的代價;其二,中國在中東與海灣國家的政經大突破,這是中國對美方的一次有力反擊;其三,中美雙方軍事演習與較勁下,彼此更能知己知彼不致誤判。簡而言之,在長達5年美對中的制裁與對抗下,中方確有損傷,但尚非致命(fatal),相對的,美國政府、企業及人民也須為此一對抗付出代價。中方在此一過程中展現出相對較強的韌性 (resilience),同時也有一定突圍 (break through) 的能力。

對抗下休昔底德陷阱的呈現

自從中國崛起後,她的強大引起國際間許多國家的側目。為此美國防部長奧斯汀(Lloyd Austin)曾公開地說,「中國是目前唯一有重塑國際秩序意圖,且有實力這麼做的競爭者」〔註9〕。為此,美國現在的朝野共識是:中國是美國最重要的戰略競爭對手〔註10〕。

在中美競爭上,美國哈佛大學格雷厄姆·艾利森(Graham T. Allison)在其所著的《Destined For War》(註定一戰)一書中,認為「中美兩國目前正處於戰爭衝突的進程中」,而美中間此一危險的關係,也被他稱之為「休昔底德陷阱」(Thucydides Trap)〔註11〕。艾利森教授也特別說明,他之所以提出這樣的說法,主要是在提出警示,用以防止中美這兩個擁核大國發生不幸的武裝衝突〔註12〕。

本文上述有關美中彼此對抗的描述,及圖1中的圖示,它其實正可與上述「休昔底德陷阱」做一對照與印證。在圖2中,我們將上述圖1放在圖2的第一象限中,由圖2顯示,經過第二象限及第三象限兩條45度線的對稱轉換,我們就可以「導出」第四象限的圖形,而此圖型它正好是第一象限圖形的「倒影」,而此「倒影」,正是美中對抗下的「休昔底德陷阱」。

圖2,美對中政經對抗下休昔底德陷阱曲線的導出。(作者提供)
圖2,美對中政經對抗下休昔底德陷阱曲線的導出。(作者提供)

由圖2顯示,在川普及拜登兩位總統的主政下,美中兩國快速地墜入大國彼此對抗的陷阱中,而這種情形,若不斷地再惡化時,只會墜入更深的深淵裡,此時非但無法自拔,且更可能引發熱核戰,若果如此,必將是人類及文明的浩劫。

美中會長期深陷在深井中而難以自拔嗎?

爾今,美中既已陷在休昔底德陷阱中 (或許更正確的說法是,美國把中國拉進這深井裡),則隨之而來的重要問題有二,其一,美中雙方是否均無能力跳出這對抗下的深淵裡?其二,既已深陷其中,則是否真會爆發美中大戰呢?

首先,就美中是否有能力跳出這陷阱問題,本文認為,以當前的情勢來說,是沒有什麼機會的,這是因為當前,中國經濟及科技發展的速度仍是很快,若以購買力平價PPP來計,中國的GDP早已超越美國,更有甚者,近二年來美國的通膨問題嚴重,美中兩國在以PPP計價時,中國超越美國GDP的差距將更會拉大。依IMF的最新估計,2022年時,中國真實GDP達30.07兆美元,美國為25.04兆美元,中國為美國的1.2倍〔註13〕。當然,若以名目GDP來衡量,以2021年為例,中國去年的GDP總值為16.86兆美元,約為美國去年GDP的75.6%;更重要的是,不少英、美、日的研究機構預測,最早在2027,最遲也不會超過2030年,中國的GDP 總值將會超過美國,而呈現出「死亡」或「黃金」交义〔註14〕。

更有甚者,Elon Musk於2020年時更大膽預測,在未來,中國經濟的規模將會是美國的2至3倍大〔註15〕。對美國而言,這必將是個難以忍受且不能接受的事實,這情形猶如美國在5G的競賽中失利,美國政府及領導人必須有所動作、有所做為。就美國當前的國內政治與經濟結構及法律束縛,加以巨額的政府公債來說,不論那一黨執政,其能改善國內問題的空間較小,然其能提升對外抗爭,特別是對中國的抗爭方面仍有很大的空間,舉凡:外交、經濟、科技、晶片、環保、氣候、太空、金融、醫療與公衛、教育、人才競奪等等都是可能的競武 (arms race),這其間當然也包括軍備競爭。

總之,美國是沿襲其以星際大戰 (star war)來拖垮前蘇聯經濟的策略,來達到兵不血刃地拖垮或至少推遲「中國速度」,此為其最高戰略指導原則,如此一來,美國亟力把中國拖進「休昔底德深井」中的戰略當然不會改變,也必然贏得美國人民的支持。

現綜合國力仍居於下風的中國,當然深知美國的戰略思想與戰略需求,因此,在川普發起貿易戰時,仍力持鄧小平的韜光養晦戰略,是以低姿態方式應對,之後,在上述阿拉斯加會談後,就改採平等姿態應對,展望未來,中國已無法再回到過去的低姿態政策,而是改採「守帶攻」的戰略,而其守與攻的組合,或有可能會由一開始的7-3策略(7分守3分攻),而漸漸變成6-4,5-5,或是更主動的組合,而如此一來,美中間的對抗態勢,將會由原先2017美國拖中國入局,到2030年後或有可能反轉為中國死拖美國再做深潛,若此,美中間的比拼,不但是長期性的抗爭,也會是制度、人才與效率的比拼,更會是「文明」的比拼,而此也與塞繆爾·P·亨廷頓 (Samuel P. Huntington)一書所述的《文明衝突論》是一致的〔註16〕。

當冷戰的本質貼近到「文明衝突」時,而這必將是一場長期且彼此紛擾不斷、撕裂不停的抗爭。為此,我們便可將上述美中間的長期對抗走勢,以圖3來表示。在圖3中,我們重繪與整理圖2的「休昔底德陷阱」曲線,惟在該圖中,我們將縱軸改為G (美中友善程度),以方便此一「陷阱」的說明與討論。

在美中這G2兩大國的對抗下,不論是美方或是中方,只要任何一方認為長期的對抗是符合自己國家的長期利益時,則此一對抗將會持續,是見不到終點的,為此我們將此一對抗下的休昔底德陷阱曲線,延續到2040年或是更久,其間又有三種可能,其一是休昔底德陷阱曲線至少在2040年前都是貼底而行,如虛線a所示,若此,它必然會造成中美、乃至世界經濟的長期黑暗與兩極化 (polarized) 的世界地緣政治的出現,它將波及到經濟、科學、技術乃至每一個領域裡。

第二及第三種可能性是,美中兩國的抗爭,在2040年左右會分出個高下,或彼此找出個休戰的下臺階時,就會出現奈許均衡 (Nash equilibrium) 解,此時,圖3中的休昔底德曲線將會呈現出上揚回升的走勢,而這代表著美中兩國都有共識要走出、或跳出這休昔底德陷阱,若是走出,就如虛線b所示,而若是跳出則如虛線 c 所示。

圖3,深不見底的陷阱。(作者提供)
圖3,深不見底的陷阱。(作者提供)

在這個近20年漫長的對抗過程中〔註17〕,其間當然對有可能因雙方誤判,或是一方的使命感或彼此的軍力失衡,而會讓戰爭爆發〔註18〕。若果如此,則其情形將如同圖3中的紅色虛線X。本文認為,虛線X 與休昔底德陷阱曲線彼此交會,有可能早在 2025年即會出現。這是因為「若」在這一年,以下的相關條件「多」已合致:其一,習近平新的五年任期內及2024年台灣總統大選結果;其二,經濟上,中國的GDP達到美國GDP的85%的水準以上;其三,中共的第三艘航母「福建號」已形成戰力,讓中共有能力控制巴士海峽東西兩側的菲律賓海及南海;其四,就科技而言,而其晶片自製率也達(或十分接近)其「中國製造2025」所訂的近七成水準;而更重要的是,若此時,其在高階晶片上也有所突破而無懼西方制裁時〔註19〕。

若是2025年左右新任美國總統仍能與中方達成默契,雙方共同管控台海風險,不讓台海爆發戰役〔註20〕,那麼紅色虛線X的危機自然解除;然這並不代表台海不會再爆發危機,本文認為,會引爆美中間熱戰的另一個時點,可能是在中共建國百年前,也就是在2049年前的五至十年間,為此,圖3的第二條戰爭虛線是與休昔底德曲線有可能交會在2040至2045年之間,也就是紅色虛線Y這一條線。當然,紅色虛線X與紅色虛線Y之間,它其實是構成一個台海爆發戰爭的「紅區」。倘若台海戰爭一旦爆發,而美方也捲入時,中美之戰究竟會以何種形勢?何種規模?或是進行多長時間?則是本文所無法預料與討論的。

在圖3中,「最佳」的一種狀況就是任憑休昔底德陷阱如何深、如何長邃,在中美雙方鬥而不破的共識與努力下,它究竟不會發生戰爭,而這種情形就是圖3中的戰爭虛線Z,它無論如何不會與休昔底德曲線相交、相會,這種情況當是鬥爭難避下的次佳解 (second best solution)。

結語

在本文中,我們試圖將美中間的長期抗爭情勢作一整理,並由此推導出休昔底德陷阱及其所對應的「休昔底德陷阱曲線」。本文推測,此一G2大國間的對抗情勢將會是一個長期的趨勢,特別是,它已是東西雙方直球對決的「文明聖戰」。

現今中美雙方既已深陷在休昔底德陷阱中,戰爭的陰影是顯而易見的,特別是,台海問題,是中美雙方矛盾的重中之重,也是危險的紅線。本文認為中美間「休昔底德陷阱」猶如邏輯學中的「充分條件」般,其本身尚不足以引發兩大國間的熱戰,惟台海問題,則恰如引信般,是足以引爆中美軍事衝突的「必要條件」。若上述「必要條件」一直能在各方節制下而不會、也不能出現時,則其情況猶如圖3中的 War Z 線,它與休昔底德曲線是長期共存,但一直不會相交。

大國間的鬥爭,台灣能置喙者甚小,惟台灣所能為者,當是讓這引信不要先「自燃」、「自爆」,而此不僅為上策,同時亦能解大國間的矛盾於萬一。

註釋

註1:「皮尤最新報告:九成美國人視中國為對手,七成支持對中強硬政策」,《天下雜誌》,2021年3月5日。

註2:資料來源:「中美關係」,《維基百科》。

註3:「中美貿易戰」,《維基百科》。

註4: 「美國不再視中國為『發展中國家』中國賺面子丟實惠」,《BBC News 中文》。

註5: 「華為:台積電不再代工 9/15起無法製造手機晶片」,《中央通訊社》,2020年8月8日。

註6: 「與台積電高層會談 拜登貼晶圓照高喊『美國製造回來了!』」《公視新聞網》,2022年12月10日。

註7: 「中美阿拉斯加會談:外交辭令之外的大白話 『中國人不吃這一套』」,《BBC News 中文》。

註8: 「後G20的美中『緩』對抗?」,《經濟日報》,2022年12月2日。

註9: 「美国称中国是唯一有重塑国际秩序意图国家」,《聯合早報》,2022年10月13日。 

註10:「美最新國防戰略 視中國『最重要競爭對手』、俄國為『嚴重威脅』」,《自由時報》,2022年10月28日。

註11: Destined for War: Can America and China Escape Thucydides's Trap?, 2017, 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

註12: 「格雷厄姆·艾利森:『休昔底德陷阱』當然是可避免的」,《環球時報,作者:【美】格雷厄姆·艾利森》,2019年3月28日。

註13: ‘List of countries by GDP (PPP)’, Wikipedia, Wikipedia. 

註14: 這些機構包括英國智庫經濟與商業研究中心(Centre for Economics and Business Research)預測,但《日經新聞》旗下的日本經濟研究中心 ( Japan Center for Economic Research, JCER) 則認為中國大陸在人口下滑下,中國大陸在2036年時仍無法超越美國GDP的水準。

註15:‘Elon Musk says Chinese economy will surpass US by 2 or 3 times: “The foundation of war is economics”, ’ CNBC, Feb. 28, 2020.

註16:雖然亨廷頓認為在21世紀裡,國際政治的核心政治角力,是在不同文明之間而非國與國之間,但美國領導歐盟支持烏克蘭的抗俄,與美國與中國間現階段的冷戰,實可視為不同文明(含制度、宗教、文化、語文及種族) 間的角力。

註17:參考日本在1985年簽訂的廣場協議(Plaza Accord)後,經濟失落已超過30年。對照美中這兩大經濟體的對抗,它對抗的激烈程度大,故有較大的可能會早於30年內結束對抗。

註18:如2022年8月11日《美國之音》專訪美國企業研究所非常駐資深研究員邁克爾·貝克利(Michael Beckley)時,他指出「(在美國國會議長佩洛西訪台後)北京的這種軍演將成為一種新常態,在未來5到10年內,中國擁有一個武力攻打臺灣的軍事機會視窗。」另「鑒於其好戰的行為,以及習近平在那時承受的壓力,我們非常擔心中國會比我們至少一代人看到過的任何時候都更有可能使用武力」。

註19:「从“电”到“光”!国内首条多材料光子芯片生产线明年建成」,《物聯網智庫》。 

註20:這種情況或有點「類」陳水扁總統於2000年5月20日的就職典禮上發表的「四不一沒有」的政治宣示。

*作者為國立中央大學終身榮譽教授,台灣亞太產業分析專業協進會(APIAA)院士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