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在美擴大投資,「逆全球化」的贏家究竟是誰?

2022-12-15 13:00

? 人氣

同時,台媒《數位時代》披露,台積電對手美國英特爾(Intel)執行總裁蓋辛格(Pat Gelsinger)在典禮當日飛抵台北,之後並前往韓國,被指是鞏固亞洲大客戶(台灣稱固樁)。種種動作都引發全球金融科技界熱議。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根據英媒《金融時報》統計,美國的半導體生產只佔全球市場12%,台積電新廠房若在 2024 年開工,預期能把美國其全球市佔比推高至15%。同時這一舉動還意味著台積電乃至整個晶片產業供應鏈正在發生變化。

米勒(Chris Miller) 則告訴BBC,此次設廠的重點是,台積電的客戶們購買晶片的地點將不僅是在台灣,而是可以在任何地方。「目前全球晶片產業高度集中,台灣生產了全球90%的最先進處理器晶片。 但是,隨著美、日、歐洲和其他國家對高階晶片製造之投資,這一數字在未來幾年可能會下降。」

經濟全球化已死?

但是,從美國德州儀器發跡,1986年在台灣親手創立台積電的張忠謀,目睹台積電終於在美設廠(十多年前曾有設廠計劃未果),張忠謀在裝機典禮發言稱「全球化及自由貿易以死」引發各界議論。張忠謀當時說,全球半導體業者面臨的情境,已因地緣政治劇烈而改變,他因此警示「全球化和自由貿易幾近壽終正寢,不大可能起死回生」。

有分析稱,張忠謀的發言或指當下的美中抗衡及兩岸區域政治影響為背景的全球晶片戰正式開打:美國亟欲遏止中國半導體發展,拉攏或施壓台積電及韓國三星電子大廠赴美設廠,完善美國半導體生態圈的行動已經不再遮掩。

台灣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劉佩真則告訴台媒,在美國生產成本相對比較高,這是「逆全球化」趨勢,在生產成本高的美國設廠,與過去商業及產業運作模式不同,但預期短期半導體「在地製造」已是不可逆的趨勢。

米勒則向BBC強調,半導體一直都不是完全全球化的一個產業。他說,日本、台灣、韓國、美國和荷蘭都是現在晶片產業的領航員,「他們相互依存的關係不會改變。」他補充說,正在發生變化的是由於美國加強控制技術,現在中國難獲得尖端晶片製造能力。

無論經貿全球化是否壽終正寢,有分析認為,從美國拉幫結派(或半脅迫)邀請盟友加入重建半導體生態圈的態勢來看,這個世界最大經濟體的思維已出現極大改變。白宮經濟顧問迪斯(Brian Deese)??便在說,拜登政府的戰略轉向,逐漸捨棄過去40年以放寬管制及減稅讓市場自由運作的方針,轉向建立明確的產業戰略,用政府的錢吸引或引進私人投資。」台積電赴美及《2022年晶片和科技法》(Chips and Science Act 2022)皆是這個戰略的第一步。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