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專訪台灣「晶圓女王」,探討全球晶片大戰背後的險境與牌局: 多重挑戰正同時到達!

2022-11-07 13:00

? 人氣

不過,徐秀蘭強調地緣政治不是什麼新觀念,業界並不陌生。但她說,此次談併購德國將這一因素看得如此之重——過去在併購時主要都在回答有關壟斷或綠電一類的問題,但此次併購德國公司,則花費許多氣力在解釋地緣政治風險。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現在這些國家也許(有的)設備或其它類型的公司可以賣,但半導體廠(整體)就很困難了。半導體被看做戰略產業而放得這麼高,也是我們這次學到的新課程。」

「全球本土化」

徐秀蘭觀察,這一次經驗讓她體驗到半導體產業「新的全球化」的模式到來。她告訴BBC,過去半導體是一個全球化的生態圈,亦即一個晶片產品的完成,從原料,設計,晶圓製造到代工晶片及封測等等,常常是全球不同公司的協作,但現在各國都希望有自己的生態圈。

對此,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管理學院資深研究員卡普里 (Alex Capri )向BBC中文解釋,新的「全球本土化」(Glocalization)正在半導體生態圈發生。他說,美國為鉗制中國在5G等運算科技的發展,與主要戰略合作伙伴特別是七大工業國(G7),及三星和台積電半導體大廠協作,融入當地的半導體供應鏈及產業生態系統,這些生態系統和供應鏈會被安全地包圍起來,這就是所謂新的「全球本土化」。

對於是否會再考慮重新併購世創這一問題,徐秀蘭說,目前歐洲的烏克蘭戰爭還沒打完,還有能源等問題,在這個氛圍下,公司暫未有重新併購的計劃。

中美爭霸中的晶片大戰:中國半導體人才缺口驚人

  • 2019年5月:針對華為及70家附屬公司,要求美國公司或使用美國技術的外國供應商,未獲許可前,不能賣產品給華為
  • 2020年12月:針對中芯等10家中企,禁止美企銷售10奈米及以下制程技術給中芯。
  • 2022年8月:限制美企出口用於3奈米晶片的EDA軟體給中國。並禁止超微,揮打將高速運算晶片輸入中國。
  • 2022年10月:美企未獲許可前不得向中國出口超級電腦,半導體產品及設備。限制美國籍與擁有綠卡人士,不得在中國的半導體工廠協助生產或開發晶片。

倫敦政經學院(LSE)教授金刻羽近日投書《紐約時報》評論稱,中國經濟的成熟意味著,金融資源流向不確定性更高的領域:「去年中國半導體行業的國內收入超過 1570 億美元,全球增長最快的 20 家半導體公司中有 19 家是中國公司,這絶非巧合。」

但她強調,人才和基礎研究仍然是中國的短板,中國半導體協會評估,到2025年半導體專家缺口將達到30萬。

金刻羽舉例稱,若德國人擅長製造傳統汽車,中國則全力推動電動車、可再生能源和新材料發展。與此同時,中國押注於半導體的新方向。以「彎道超車」為戰略,標的的半導體五年計劃圍繞著加強晶片製造和質量。據此,美式的金融化和服務型經濟,不是中國領導人認同能確保國家安全及實力的方針,因為「中國希望成為一個更大、更智能的德國,一個擁有工業能力、利用人工智能、下一代通信和機器人技術的德國。」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