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專訪台灣「晶圓女王」,探討全球晶片大戰背後的險境與牌局: 多重挑戰正同時到達!

2022-11-07 13:00

? 人氣

環球晶圓(環球晶圓官網)

環球晶圓(環球晶圓官網)

「現在其實不是只有環球晶圓,而是說整個(晶片)產業,遇到一個最大的挑戰是太多不同的困難同時發生,同時要面對,所以你要有一套,而不是一個應對方法……這次併購世創失敗對我們來說是『很貴很貴』的一堂課。」徐秀蘭對BBC說。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徐秀蘭是台灣環球晶圓(GlobalWafers)公司董事長。1998年自美國研習電腦科學回台後,她加入環球晶圓的前身中美矽晶集團,一路升遷成為半導體大廠中十分少見的女董事長兼執行長,甚至被稱為台灣「晶圓女王」。環球晶圓是台灣最大、全球第三大的3吋至12吋專業晶圓材料供應商,營運生產基地遍布台灣、中國大陸、美國、日本、丹麥、新加坡等地。晶圓則是製作電腦晶片(芯片)的基板,按直徑分為六吋,八吋,十二吋不等,直徑越大,可生產的積體電路(IC)就越多,技術門檻也越高。

過去主導環球併購全球許多半導體公司,戰無不勝的徐秀蘭,卻在今年併購德國大廠世創(Siltronic)一案中敗走麥城,跌破業界眼鏡。徐秀蘭坦言,地緣政治是主要原因。「他們(德國)想要知道,台灣是不是很危險?」

從這起失敗的收購案談起,台灣「晶圓女王」如何看待當下硝煙四起的全球晶片產業和背後的大國爭鋒?這個高度敏感的行業未來會何去何從?

併購德國廠失敗的背後

事實上,在環球晶圓併購世創的過程,已經陸續獲得台灣及日本、美國反壟斷機關審查通過,甚至最困難的中國國家市場監督管理也過關了。但卻在賣方母國德國功虧一簣。徐秀蘭告訴BBC,此次併購失敗,確實可說是一場「完美風暴」:意即所有的挑戰,包含疫情以及經濟政治因素一次到位。她觀察,全球半導體業者現在知道,多重多軸的挑戰正同時到達。挑戰包含氣候及人為的經濟政治,「有些只是雜音, 但有些問題除了短程要即時面對之外,中長程的問題都要安排。」

「我們面對過技術的挑戰,譬如從電腦到Notebook又到手機,還有5G之後的新挑戰,材料也從矽變成化合物……但現在面臨的,是多項技術同時在改變。 」

與此同時,半導體業界還要開始面對政治問題。首先是跟戰爭有關的,「可能跟我們離得有點遠,但有壓力。而離我們近的,是很多地緣政治壓力。還有烏克蘭戰爭後能源的問題。經濟上的問題是全球性的包括通膨匯率,或跟利率等相關的問題,也連袂發生。」

「是多國家跟多地區的問題同時發生。」她強調道。

徐秀蘭苦笑著說:你知道戰爭或地緣政治帶來的風險,在台灣感覺好像比較平穩,或習慣了。但我們發現到他們(外國)卻對這些議題很在意。」

不過,徐秀蘭強調地緣政治不是什麼新觀念,業界並不陌生。但她說,此次談併購德國將這一因素看得如此之重——過去在併購時主要都在回答有關壟斷或綠電一類的問題,但此次併購德國公司,則花費許多氣力在解釋地緣政治風險。

「現在這些國家也許(有的)設備或其它類型的公司可以賣,但半導體廠(整體)就很困難了。半導體被看做戰略產業而放得這麼高,也是我們這次學到的新課程。」

「全球本土化」

徐秀蘭觀察,這一次經驗讓她體驗到半導體產業「新的全球化」的模式到來。她告訴BBC,過去半導體是一個全球化的生態圈,亦即一個晶片產品的完成,從原料,設計,晶圓製造到代工晶片及封測等等,常常是全球不同公司的協作,但現在各國都希望有自己的生態圈。

對此,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管理學院資深研究員卡普里 (Alex Capri )向BBC中文解釋,新的「全球本土化」(Glocalization)正在半導體生態圈發生。他說,美國為鉗制中國在5G等運算科技的發展,與主要戰略合作伙伴特別是七大工業國(G7),及三星和台積電半導體大廠協作,融入當地的半導體供應鏈及產業生態系統,這些生態系統和供應鏈會被安全地包圍起來,這就是所謂新的「全球本土化」。

對於是否會再考慮重新併購世創這一問題,徐秀蘭說,目前歐洲的烏克蘭戰爭還沒打完,還有能源等問題,在這個氛圍下,公司暫未有重新併購的計劃。

中美爭霸中的晶片大戰:中國半導體人才缺口驚人

  • 2019年5月:針對華為及70家附屬公司,要求美國公司或使用美國技術的外國供應商,未獲許可前,不能賣產品給華為
  • 2020年12月:針對中芯等10家中企,禁止美企銷售10奈米及以下制程技術給中芯。
  • 2022年8月:限制美企出口用於3奈米晶片的EDA軟體給中國。並禁止超微,揮打將高速運算晶片輸入中國。
  • 2022年10月:美企未獲許可前不得向中國出口超級電腦,半導體產品及設備。限制美國籍與擁有綠卡人士,不得在中國的半導體工廠協助生產或開發晶片。

倫敦政經學院(LSE)教授金刻羽近日投書《紐約時報》評論稱,中國經濟的成熟意味著,金融資源流向不確定性更高的領域:「去年中國半導體行業的國內收入超過 1570 億美元,全球增長最快的 20 家半導體公司中有 19 家是中國公司,這絶非巧合。」

但她強調,人才和基礎研究仍然是中國的短板,中國半導體協會評估,到2025年半導體專家缺口將達到30萬。

金刻羽舉例稱,若德國人擅長製造傳統汽車,中國則全力推動電動車、可再生能源和新材料發展。與此同時,中國押注於半導體的新方向。以「彎道超車」為戰略,標的的半導體五年計劃圍繞著加強晶片製造和質量。據此,美式的金融化和服務型經濟,不是中國領導人認同能確保國家安全及實力的方針,因為「中國希望成為一個更大、更智能的德國,一個擁有工業能力、利用人工智能、下一代通信和機器人技術的德國。」

地緣政治下的世界晶片大戰

對台灣半導體業者來說,地緣政治風險當前已經浮現。但外界分析,晶片大戰,絶對不僅是台灣海峽兩岸的角逐,還與日本韓國等半導體大國相關。而美國的角色在這場晶片大戰中,是重中之重。2019年前任美國總統就開始以國家安全為由,對中國電信巨頭華為等進行制裁,拜登上任後,進一步加碼制裁中國半導體產業,全力限制美國晶片技術進入中國公司。

美國塔夫茲大學(Tufts University )外交事務助理教授米勒(Chris Miller),接受台媒《今周刊》專訪時便稱,拜登政府10月初祭出新法令,限制美國公民或綠卡持有者,不得協助中國半導體廠製造或研發先進晶片,主要是要讓中國半導體科技失去在未來技術升級的空間。他分析,因為高階半導體晶片通常用在超級電腦或AI及軍事系統上,而北京在運算能力等技術上正急起直追美國,這正是白宮焦慮所在。因此,即便會傷到自己的半導體業者,美國仍要出盡辣招。

事實上,許多在中國大陸設廠的台資半導體大廠,著實受到美國禁令影響。

美國新禁令公布後四天,台股開盤日便暴跌近600點,是台股史上第七大跌幅。期間台積電(TSMC)股價曾一天內重挫8%。

徐秀蘭告訴BBC,目前為止環球晶圓在大陸昆山的工廠,員工幾乎都是中國籍,僅有個位數的主管是台灣籍,美國禁令影響不大。但她也強調環球晶圓有非常多長期的好客戶在大陸。「而且,我們政策一直就是不能歧視,沒有對來自哪裡的客戶特別排斥……不過,我們也是守法的公司,所以如果國際之間有一些特殊約定,那我們當然就必須要遵循。」

台灣知名半導體大廠力積電董事長黃崇仁也向台媒解釋,這次美國禁令確實針對AI或超級電腦,目標是限制中國軍事發展,對於手機等消費性產業鏈影響不大,而力積電只做40奈米以上的成熟制程晶片,沒有受到美國影響,甚至未來美國會更依賴台灣的成熟制程代工。

不過,許多疑美派的分析仍未止息。

譬如,美國晶片法案列出的百億美金補助金額邀請半導體廠商到台投資。但有分析稱,數百億的補助,對於全球市值前十大的台積電或三星等超級大廠根本不具吸引力。對這些大廠來說,去到勞工等成本高的美國蓋新廠,並非自願,甚至是來自美國的脅迫。近日,台灣財經評論員陳鳳馨便評論台積電恐怕成為第二個日本東芝,亦即被美國榨乾後甩掉。

回應赴美設廠決定,徐秀蘭向記者強調環球晶圓到美國設廠,絶對是理性計算過後的選擇。她解釋,公司這幾年受許多國家邀請,最後選擇美國有完全的自主性。她同意美國成本競爭力不及亞洲,「但本土需求很強。」

她強調,去美國設廠,除了考慮靠近客戶的因素,還因為有能源優勢,而且,美國很久沒有蓋新的晶圓大廠,急需新血加入。她強調,評估設廠時不僅考慮國家,還有「州」。

以德州而言,有地方政府政策的支持,當地的電也比亞洲便宜很多。同時,加上當地人才支援(德州很多優秀的大學)最終在德州設廠拍板。「外界對環球晶圓去美設廠有很多誤解跟關心,但這里面沒有什麼被強迫的問題。我們公司有完整的自主權跟很嚴謹評估,那邊最新的矽晶圓廠是20年前蓋的舊廠。德州我們也有過生產據點,我們對在該州經營半導體廠並不陌生。」

至於晶片法案提供的補助,徐秀蘭說確切補助數字目前尚未得知,但強調晶片法案的補助只是去美國的理由之一。

美國在半導體產業上發起與中國的競爭,並與盟國合縱連橫,這場「沒有煙硝」的戰爭中,身處全球半導體重鎮台灣的徐秀蘭,未來必將面臨更多機遇和挑戰。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