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是中共領導人士獲取「敏感」信息管道, 「內參」在習近平一言堂逐漸消音

2022-11-02 08:10

? 人氣

2022年10月,中共二十大落幕後,習近平率領政治局常委前往延安朝聖(AP)

2022年10月,中共二十大落幕後,習近平率領政治局常委前往延安朝聖(AP)

中共官僚體制內帶有神秘色彩的「內部參考」消息,曾是上層領導和體制內人士獲取「敏感」信息的來源之一。但在習近平高威治下,這一「利器」已漸失其警示和諫言的作用。

2019年底新冠病毒在武漢被發現之初,新華社湖北分社記者廖君寫了兩篇不同的文章。在供公眾閱讀的新聞中,強調這一疾病不會人傳人。但在另一篇"內部參考消息"中,基調則有所不同,警告北京當局武漢出現了一種危險的疾病。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在中國,"內部參考消息"是只供黨內高層干部閱讀的,內容往往是被認為對普通民眾過於敏感的話題。它們由記者和學者撰寫,旨在為政府領導層提供決策所需的信息,盡管內容也經過審查。

共十多位中國學者、商界人士和官媒記者對美聯社透露,隨著黨和國家領導人習近平不斷鞏固權力,即便是這種不對外公開的內部報道機制,也遇到了難以提供坦率評估的困境,任何質疑黨的路線的內容都可能帶來風險。

這一變化造成的影響尚難以判斷,不過顯而易見的危險是:在缺乏自下而上的反饋、難以掌握全面信息的情況下做出的決策,可能涉及方方面面,從對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立場到應對新冠疫情的策略。

芝加哥大學教授、中國政治問題專家楊大利說,權力集於一身的領導人與外界隔絕:"他們實際上是生活在一層繭中:受到保護,但也被屏蔽在信息之外。"

高度管控的“內部”消息

被稱為"內參"的這些報道,涉及在許多其他國家被視為主要新聞話題的事件:腐敗、罷工、輿論批評、生產事故。而在中國,這些事情對於公眾來說可能過於敏感。因為它們 "可能損害黨的聲譽"--正如2020年發表的一篇中國學術論文所說。

中國各地的報社、智庫和大學都有自己的內部通道,讓地方和省級官員獲得內參消息,承擔起監督工業污染、食品安全問題等一部分媒體的職責。而新華社和人民日報等少數官媒,則直接向中央提供內參,他們的內部報告曾讓官員落馬,推動政策改變,並開啟了消除貧困和浪費的政府運動。

中共高層,包括習近平本人一向很重視內參的作用。在習近平任福建省委書記期間在當地媒體工作、曾見到過習本人的前記者阿爾弗雷德·吳(Alfred Wu)對美聯社說,習近平當時與新華社和人民日報的記者都保持著聯系,"他和記者們都很熟"。這些媒體的內參直通中央,能夠影響他的仕途。

執掌最高權力後,習近平將新華社置於自己的管控之下。理論上,新華社的最高主管上級是國務院總理。但後來新華社開始時不時地"忽視"總理李克強,吳和另一位不願具名的官媒記者稱,在一次內部會議上,李克強的不滿情緒溢於言表。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