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東炮火第一線的抵抗與希望:《這才是真實的巴勒斯坦》選摘(1)

2022-11-13 05:10

? 人氣

再加上,哈馬斯長期被以色列與歐美國家以恐怖分子建構起來的印象,也讓巴勒斯坦人民起義運動被蒙上一層陰影。一旦仔細了解背後的歷史就會知道,哈馬斯約興起於一九八七年,但巴勒斯坦的人民起義運動自一九四八年以色列建國後就從沒間斷過,哈馬斯還沒出現前的每一個巴勒斯坦人起義組織無論使用什麼方式抗爭殖民,總會和恐怖分子畫上等號。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寫文章時,我已經預期有讀者會問:「為什麼沒有以色列的聲音?」套句「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 Lives Matter)人權運動者的話―在以巴關係中要求「平衡」的聲音,就像在「黑人的命也是命」運動時大喊:「大家的命都是命」(All Lives Matter)。衝突與戰爭代表雙方有平等的武力進行殺戮,但擁有全世界數一數二科技軍事武力,以及美國、加拿大各國每年金援數億美金的以色列,與無實權的巴勒斯坦自治政府、無武器的巴勒斯坦人,真的不能用同一把尺衡量,以巴雙方不是對等關係,不能放在天秤上要求「公平」報導。

「公平」的準則由誰決定?難道,同時囊括以色列與巴勒斯坦的聲音就可以稱為平衡嗎?那麼,刻意不寫出來的歷史脈絡、前因後果,是否就因此誤導閱聽眾呢?

再者,恐怖主義由誰定義?如果你知道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納爾遜.曼德拉(Nelson Mandela)曾被列在美國恐怖分子名單,還會覺得這些定義絕對正確、黑白分明嗎?

每一則故事都有一個視角,一如我們所知的歷史,都是由特定史觀所書寫傳續下來的。這不代表該視角正確或錯誤,但表示還有其他視角被刻意忽略,而我們在成長過程中吸收的資訊、知識和所認知的「事實」,是否都是這樣靠著某一視角累積下來呢?

這便是我編寫本書的初衷,希望能夠讓每個閱聽眾看到一個新的視角,聽到一些以前不曾聽過的故事。我的故事從來就不是用來「說服」任何人改變立場,也不希望閱聽眾看完這些故事後就定論任何事件的對錯。相反的,我僅希望能夠透過真實的人物故事,把巴勒斯坦的聲音傳遞出去,讓這個已經消失在主流媒體中,也鮮少以中文書寫介紹的聲音能夠被更清楚地聽見。任何閱聽眾們看完本書後,都可以自由選擇要不要看更多相關資訊,自行判斷與判讀其他相關文章。

除此之外,我也希望破除一些閱聽眾對巴勒斯坦的「刻板印象」。巴勒斯坦人世代經歷壓迫與暴力,但幾乎每一個人的臉上都充滿笑容,樂觀積極的態度讓人不得不心生好奇,是什麼原因讓他們在最艱困的生活裡還可以正面而快樂?在那片土地上,我找到了答案。

許多人好奇,為什麼我在臺灣土生土長,和巴勒斯坦八桿子打不著關係,卻會毅然決然地踏上這條報導、記錄、書寫,最後成為巴勒斯坦研究學者的路上呢?更有人誤以為我是不是因為嫁給巴勒斯坦人才這麼支持他們呢?我也曾經是個懵懂、不太知道關於以巴知識的人。大學進入阿拉伯語文學系以前,甚至分不清楚阿拉伯國家有哪些,而在推甄面試時大膽說出想去阿富汗做戰地記者這種無知言論。

這些問題,希望在閱讀完本書後,能夠帶給大家一些反思的機會,我相信每個人讀完後的想法與對以上提出的問題,都會產生不盡相同的答案。

*作者王冠云(Cynthia Wang) 以巴關係研究學者,跨國跨語言自由記者,作品內容橫跨影像與文字,長年於《換日線》開設專欄,本文選自作者新著《這才是真實的巴勒斯坦:以色列殖民、種族隔離下的抵抗與希望》(時報出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