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東炮火第一線的抵抗與希望:《這才是真實的巴勒斯坦》選摘(1)

2022-11-13 05:10

? 人氣

二○二一年五月七日是齋戒月的最後一個星期五,穆斯林視這一天為最神聖的星期五禮拜,數萬名巴勒斯坦人來到伊斯蘭第三大聖地―位在耶路撒冷的阿克薩清真寺進行朝聖禮拜。正當禮拜平靜進行時,以色列軍隊突然闖入,不分男女老少,向巴勒斯坦穆斯林丟擲聲光手榴彈、催淚瓦斯,掃射橡皮子彈。路透社(Reuters)報導,單這一天就有至少一百八十四名穆斯林禮拜者受傷,其中八十八名傷勢嚴重。第一波武裝攻擊後,以色列軍隊並未罷休,接下來的幾天裡,繼續天天發生相同狀況,更數次無差別攻擊在耶路撒冷舊城內的巴勒斯坦民眾。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此時,位在加薩走廊的哈馬斯發聲,要求以色列必須立刻停止在耶路撒冷聖城的暴力攻擊,否則將發動還擊。但以色列毫無停止攻擊之意,於是,哈馬斯發射火箭炮,以色列則還以連續十幾天的無差別空襲轟炸,國際主流媒體就是在這個時間點開始關注、報導。

即便巴勒斯坦民眾手無寸鐵,沒有武器槍枝,但他們有的是尊嚴與不屈不撓的勇氣。二○二一年四月到六月的抗爭時期,每個巴勒斯坦人幾乎手機、相機不離手,無時無刻將以色列軍隊的暴行在社群媒體上直播,傳送第一手正確消息與影像。即使社群網路平臺(如FB、IG)不斷嘗試壓制消息,將這些直播或影片下架,但關掉一個,還有更多拿著手機站在前線的巴勒斯坦青年,年輕一代的聲音已經不再單單仰賴主流媒體,他們知道,自己的國家與自由需要靠自己奮鬥、爭取。

由於這些自網路傳出的第一手資訊,巴勒斯坦西岸、以色列各城市乃至於世界各地,開始出現聲援耶路撒冷與巴勒斯坦的聲音,許多人民自發性發起的大型遊行運動在各大城市萌芽,過去在主流媒體內銷聲匿跡的「巴勒斯坦之聲」開始引起愈來愈多人關注,甚至連國際影星、名流與名模都在個人平臺上聲援巴勒斯坦,各種以 #Hashtag 串聯起來的社群媒體力量漸漸成形。

愈來愈多人了解:巴勒斯坦不是在軍事、行政、經濟對等的狀態與關係下和以色列「打仗」,這不是一場「戰爭」(war)或「衝突」(conflict),而是巴勒斯坦人自一九四八年以來,努力爭取基本人權,以及國家自主、生存和獨立權的反殖民運動。

在國際經濟政治操作、主流媒體影響下,許多人長久以來已經習慣以「衝突」理解以巴關係的觀念―包括在臺灣的閱聽眾,這是需要時間慢慢解構的問題。單以二○二一年的事件為例,大多數西方主流媒體直到哈馬斯向以色列投射火箭炮前,對以色列在清真寺攻擊平民、違法驅離巴勒斯坦家庭一直保持沉默,而只在哈馬斯攻擊以色列後開始報導,更忽略交代以色列身為殖民政府的脈絡,便容易誤導本來就對這個地區的歷史背景不太了解的閱聽眾。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