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兩個聾子的對話註定失敗,何況兩岸「雙聾對駡」

2018-07-04 07:20

? 人氣

陸委會主委陳明通大概想不到第一位陸媒被拒絕駐點的記者,是在他任內出現。(陳明仁攝)

陸委會主委陳明通大概想不到第一位陸媒被拒絕駐點的記者,是在他任內出現。(陳明仁攝)

「這場『聾子的對話』尚未開始就已注定失敗。」─阿朗.佩雷菲特(Alain Peyrefitte, 1925-1999)

歷史學者阿朗.佩雷菲特在其著作《停滯的帝國》中,以「聾子的對話」形容當年十八世紀末,英國派出勛爵馬戛爾尼訪華使節團,與大清帝國(乾隆皇)的第一次接觸。對中國情有獨鍾,從大躍進到文革期間親訪中國六次的佩雷菲特對「天下唯一文明」和「世界最強盛」初相遇,不無感嘆地下了這個結論: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如果這兩個世界能增加它們之間的接觸,能互相吸取對方最為成功的經驗;如果那個早他國幾世紀發明印刷與造紙、指南針與舵、炸藥與火器的國家,與那個馴服了蒸汽並即將駕馭電力的國家,把它們的發現結合起來,那麼中國人與歐洲人之間的文化交流,必將使雙方都取得飛速的進步,那將是一場什麼樣的文化革命呀!閉關鎖國只會導致文明與國家的衰退,無力抵禦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

三十年後,中國果如佩雷菲特第一本書所言:「當中國覺醒,世界將為之震撼」(這是書名),不要說英國,幾乎整個西方對中國都不再是「聾子」,相反的,他們極為「警醒」;關上耳朵的反倒是交流相對更頻繁緊密的「兩岸」,值得慶幸的是,關上的只是耳朵,還不到「閉關鎖國」的地步,然而,相互不聆聽的兩岸關係,除了註定失敗,還能指望有什麼好的變化?除非「失敗」就是兩岸主政者所思所想?

互不聆聽的兩岸政策,想得不是改變而是失敗?

陸委會主委陳明通為了解凍陸委會預算赴立法院報告備詢,自蔡政府就任以來,兩岸關係處於「無事」狀態,連傳真機都閑著,一旦有事都是悲劇,比方說第一年的陸客觀光團火燒車,今年初的花蓮震災陸客罹難…,即使有悲劇,陸委會能插手的餘地也不多;陸委會能做的只有一而再再而三,反反覆覆發新聞稿,和彼岸的國台辦鬥嘴鼓,兩岸兩會的關係用寫實的描述就還不是「雙聾對話」,而是「雙聾對駡」:「你駡你的,我駡我的」。

所謂胳膊往裡彎,兩岸兩會不論怎麼吵,總不能幫國台辦助拳,不過,自家人只能管自家的事,說道理總得先把家裡的道理順清理明,對外不論吵架或打架才能齊心。

先從「小事」說起(小事理不清就不必談大事了),最近陸委會拒絕了一位陸媒記者來台駐點申請,引發新聞自由爭議,陸委會特別強調,政府尊重新聞自由,「但絕不容許陸媒記者以製造假新聞方式,散布不實言論。」陳明通在立法院答詢時則指,該記者的震災報導扭曲且事後情緒高亢,「希望冷卻後,歡迎他再重新申請。」民進黨立委管碧玲則說:「選擇這樣的小case展現強硬又如何?」

陸委會、陳明通、管碧玲的說法都有對和不對。

20180514-立法院內政委員會審查法案,立法委員管碧玲發言。(陳韡誌攝)
立法委員管碧玲認為拒絕陸媒記者駐點,展現強硬「有何不可」?(陳韡誌攝)

砍記者的駐點,殺北京的威風,不可笑嗎?

首先,駐點記者申請權在彼,核准權在我,兩岸皆然,但這位記者却是兩岸開放駐點以來,第一位被拒絕的記者,算是創例,此事說大不大,說小却也並不小。

其次,這位記者報導日本救援隊伍不肯深入倒塌的大樓,是不是「假新聞」呢?記者報導有影片為憑,豈可能為「假」?台日雙方事前即有協議,日本以儀器協助(指導)救災,換言之,不深入現場是事實,陸委會即使不願意記者動輒說三道四,指陸委會不讓中國救援隊來台協助,否則中國救援隊一定一馬當先,不過,國際救援是有SOP的,就算准其來都未必能讓他們以身犯險。

第三,這位記者是否如陸委會所言情緒「亢奮」呢?可能見仁見智,但不論如何,受災最嚴重的屬陸客,陸媒記者情急而忿然,當然也屬人之常情,以己心度他心,這位記者講再多難聽話,多少也得忍忍,畢竟該說道歉的是台灣。

第四,花蓮震災是農曆年前的事,距離記者再申請已時隔四個多月,這都還不夠「冷卻期」嗎?沒冷卻的應該是陸委會或者參與聯席審查會的相關部會官員吧。

陸媒記者葉青林在花蓮震災期間,因為報導日本救災隊員不肯進入災難現場,被陸委會聯席審查會認為是「假新聞」,駁回他再次駐點申請。(取自葉青林臉書)
陸媒記者葉青林在花蓮震災期間,因為報導日本救災隊員不肯進入災難現場,被陸委會聯席審查會認為是「假新聞」,駁回他再次駐點申請。(取自葉青林臉書)

用這樣小的case折損新聞自由,大不值!

第五,中國對台灣不能說沒有「善意」,否則不會「惠台措施」頻出爐,但是中國打壓台灣的國際空間也是不爭的事實,連國際民航都被施壓改台灣為中國台灣,應該說北京政策明確「官民有別、內外有別」,果若如此,那管碧玲口中「選擇這樣的小case展現強硬又如何?」就可笑了,北京對付蔡政府,蔡政府對付習政府無力,拿記者開刀,這樣的「強硬」,不正符合魯迅形同中國人的「阿Q精神」?能不可笑嗎?

兩岸交流伊始,媒體交流就是極重要的一環,除了呈現兩岸實相,某種程度也是彰顯台灣的新聞自由、言論自由,這也是台灣從威權到民主非常重要的關鍵環節,更是台灣足堪傲視大陸的民主元素,結果,蔡政府自己把最傲人的資本,「用一個這樣的小case」打了折扣,有必要嗎?

陸委會長期與陸媒打交道,會做出這樣的決策簡直不可思議,陸委會或許有不能全盤主導聯席審查會的無奈,但這無奈最好別說出口,免得有損陳明通「阿通哥」的威名,未來行走兩岸智庫的江湖,或竟有機會上兩岸協商談判的舞台,還沒開口就先被訕笑一番,這臉面丟得太不值。

本篇文章共 1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45

喜歡這篇文章嗎?

主筆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