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日報》中國半導體雄心遇挫,但美國不可掉以輕心

2022-10-14 11:30

? 人氣

儘管在浪費性的過度投資中損失了數百億美元,但中國政府終究實現了目標。通過有意在全球製造過剩產能、擠壓行業利潤以及把外國競爭對手逼向破產,中國成為了全球最大造船國。如今,它控制著全球造船業約50%的銷售額。(美國造船業已出現供應短缺,以至於就在2016年,美國國防承包商還考慮過聯手中國企業提升乾船塢產量。)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史丹佛大學(Stanford)近日的一項研究顯示,被中國「五年計劃」列為目標的行業中,新成立的中國企業數量大幅增加,而相應行業中的美國企業無論是在創建數量、產量、就業還是收益上,均大幅下滑。

這些歷史教訓同樣適用於半導體行業。以某些指標衡量,中國政府的政策見效了。中國目前的晶片產量超過美國,在全球產量中的佔比約為15%。其晶片製造巨頭中芯國際(SMIC)最近生產出了7奈米晶片。雖然未達到全球前沿技術(3奈米甚至更小),但或許已有實力與英特爾(Intel)這樣的美國一流企業一較高下。

中國政府的產業政策也反映出令人不快的現實。半導體鑄造廠(也稱晶圓廠)的建造成本如今已變得十分高昂——一座尖端晶圓廠的造價接近200億美元——以至於企業在建造此類工廠前幾乎無一例外地都需要政府支持。2012-2020年間,也就是美國議員開始著手制定補貼計劃的時候(該計劃於今年夏天得到實施),全球新建的擁有領先節點工藝的高產量晶圓廠大部分都在中國、韓國以及台灣,企業在這些地方不僅可以享受到政府補貼,還可以獲得隱性擔保。

在以上背景下,美國最近才通過了晶片法案(Chips+ Act),按照該法案,美國聯邦政府將對美國半導體製造業提供補貼——美國在全球產量中的佔比已從1990年時的37%降至12%。補貼會造成扭曲、滋生腐敗,因此我們需要機智的管理和透明度,還需要輔以限制舉措。然而,在將半導體製造業拱手讓給那些依靠補貼來獲得戰略優勢的國家後,美國已經對受迫於中國的海外市場的出口品形成了一種危險的依賴。

決策者應該能認識到美國實施自身產業政策會帶來哪些挑戰,同時不妄下結論認為中國的目標已然失敗或是注定會失敗。無論中國的半導體行業今天遭受了何種令其顏面掃地的失敗,出於歷史教訓和戰略上的謹慎,美國都要認真對待北京方面的野心,在為時已晚之前投入資金,予以反擊。

Rick Switzer是「特別競爭研究項目」(Special Competitive Studies Project)高級研究員。David Feith是新美國安全中心(Center for a New American Security)助理高級研究員,曾在美國國務院政策規劃部門任職,2017-2021年間擔任美國國務院負責東亞事務的副助理國務卿。

決策者的最佳夥伴

立即訂閱,即刻暢讀華爾街日報全文內容

並享有更佳的閱讀體驗

訂閱 每天只要10.9元 查看訂閱方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