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子建觀點:Jera 為何與海鼎拆夥?入股成本太高是主因

2022-10-09 06:30

? 人氣

日商JERA與海鼎拆夥事出有因。圖為示範風場海洋。(資料照∕風傳媒)

日商JERA與海鼎拆夥事出有因。圖為示範風場海洋。(資料照∕風傳媒)

Jera(捷熱能源)日前傳出與海鼎專案分道揚鑣,不參與離岸風電區塊開發第一期投標,而Jera也在台灣官網澄清並非退出台灣市場,只是不參與此次投標。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Jera與海鼎分手原因早在幾年前已種下

Jera在2020年3月入股了麥格理(現為Corio)的11、16、17號海鼎三個風場(2018年通過環評,但第二階段未獲配),取得43.75%股權,而在2020年6月經濟部初步公告第三階段可自由選址時,WPD(現為Skyborn)隨即提出「達天」、「又德」兩個風場計畫 ; 同年12月,沃旭也正式發布旭風一號、二號、三號計畫,與海鼎場址幾乎重疊。Jera著實才發現風場買貴了,當了冤大頭,如果自己做環評,所花成本遠低於購買海鼎股權成本,無奈政策公告的太晚,已來不及回頭,這也是為何,Corio能繼續投資,而Jera無法繼續的根本原因。

而沃旭與WPD爭搶風場的明顯舉動,也讓Jera非常不滿,屢次建議經濟部在第三階段若風場重疊,應以先通過環評的開發商為優先順位,但始終未獲經濟部正面回應。在第三階段將面臨沃旭與WPD的雙面夾擊,獲勝難度提高許多,也是Jera出走的原因之一。

另外一個因素則是,業界皆知海能風場在過去Corio主導的幾年內進度緩慢,至今仍未完工併網,Jera強勢介入後又與其他股東處得不愉快,這樣加深Jera跟Corio合作的心結。

其實,Jera退出海鼎專案個人因素居多,受制於高漲的行政成本,例如不合理的加強電力網成本較第二階段增加了近1.5倍,而行政契約規定則是最後ㄧ根稻草,多項的罰則及罰款,讓Jera備感壓力。但Jera也明言不是退出台灣,只是退出海鼎專案,可見台灣離岸風電市場仍有一定吸引力,否則全球第二大的德國最大電力公司萊因集團(RWE)也不會深蹲台灣多年,磨刀霍霍準備明年投標,而全球第三大的西班牙商伊比德羅拉(Iberdrola)、法國電力公司(EDFR)等大咖也紛紛搶入台灣市場。

政府需有扶植台灣成為亞洲風電中心的政策思維

從本土工程顧問業角度來看,我們是支持政府2年分6家的政策,因為如果分得太少,最後只是受制外商,而且風場大小,只是有利開發商,完全不利本土供應鏈跟設計服務。我們並非不支持風場規模提高,只是依照沃旭經驗,900 MW花2年完工,每家500 MW的獲配容量很剛好。更別說現在購買綠電的困境,例如丹麥龍頭沃旭只願意單一企業買下整個風場,如果風場過大,許多企業便難以買到風電,造成許多想買的企業買不到綠電,不利台灣未來的競爭力。

政府應該思考的,不是只聽開發商多,風場要大要小,或是國產化要多要少,政府應該有中心思想,好好扶植台灣成為亞洲風電中心的政策思維方是正辦。

*作者為退休教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