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華觀點:江蘇抗暴史跡斑斑,獨立為什麽不可以是選項?

2018-06-30 05:50

? 人氣

中國江蘇鎮江近日發生老兵維權事件,當局調派大批警力、部隊及裝甲車到場維穩,各地老兵也湧入鎮江,聲援同袍。(YouTube)

中國江蘇鎮江近日發生老兵維權事件,當局調派大批警力、部隊及裝甲車到場維穩,各地老兵也湧入鎮江,聲援同袍。(YouTube)

最近鎮江退役老兵維權抗議事件持續發酵,中國各地的退役老兵前往聲援,海內外媒體密切關注。一時間,鎮江這個默默無聞的城市成為大眾的焦點,甚至有人把這次抗議和當年的六四相提並論。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我是一個江蘇人,我的家鄉和鎮江的直線距離只有五十公里,我非常關注這次抗議事件,我為鎮江人能勇敢站出來反抗而高興。

鎮江位於江蘇省西南部,緊鄰南京,在中華民國大陸時期,曾經作為江蘇省省會。如今由於背靠省會南京的緣故,鎮江在省內的存在感比較低,江蘇本省人提起鎮江,大概只能想起老陳醋和蓋鍋面。對中國其他省的人來說,鎮江是一個比較陌生的地方,印象中《水滸傳》裡李逵受招安後被封為鎮江潤州都統制,知道有這個地方。

除了江蘇的一些城市在中國的存在感低,其實江蘇在中國的存在感也不高。外省人提起江蘇,想到的可能是江南水鄉、吳儂軟語,再多一點的話,那裏是錦繡文章地,溫柔富貴鄉。江蘇人謙虛低調,他們身上沒有太多話題,自古以來耕讀傳家,重禮守法,是專制社會裡比較順服的人。

在中國大一統的歷史裡,大部分時期是北方政權統一南方,南京雖然是六朝古都,大部分時候偏安一隅。在北方驍勇善戰的騎兵眼裏,文弱的江南不足為懼。可是縱觀中國幾千年的歷史,每次北方大軍浩浩蕩蕩南征,經常在江南被捆住了手腳,就算最後勉強拿下城池,也要付出慘重的代價。

三國時期,曹操親率八十萬大軍要蕩平東吳,不料吳蜀兩國聯合,借來了東風,結果大敗魏軍,曹操狼狽逃竄華容道。

南北朝和南宋時期,江蘇北部的淮河成為南北政權的分界線,儘管北方政權多次騷擾南方,但是始終難以進犯江南,兩個歷史時期都對峙了將近150年。

明朝滅亡後,其皇族在南方建立政權抵抗清軍,最後雖然鎩羽,但是江南地區的人民為此譜寫了一曲曲氣壯山河的頌歌。當時清軍佔領一個地方後,強迫漢人剃髮易服,「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的剃髮令並沒有嚇倒江南地區的人民,他們進行了不屈不撓地反抗與鬥爭,清軍也因此對江南地區的人民進行了瘋狂的報復,他們發動「揚州十日」、「江陰八十一日」、「嘉定三屠」這樣的慘烈大屠殺。

俗話說:哪裏有壓迫,哪裏就有反抗。江蘇人從來不是逆來順受,歷史上著名的兩個草根皇帝—劉備和朱元璋,都是江蘇人。西漢初年,吳王劉濞因為不滿景帝削藩除國政策,聯合楚國、趙國等七國起義。南宋著名的抗金女英雄梁紅玉,背著南宋末帝投海的宰相陸秀夫,也是江蘇人。

元末,江蘇鹽商張士誠因為不滿元朝高壓統治,率眾起義,高潮時期佔領了今天江蘇全境,與朱元璋、陳友諒三分天下。在其統治下,輕徭薄賦,百姓安居樂業,今天蘇州等地的人民依然感念張士誠的德政。

每當面對國破家難、民族存亡的危機時刻,都不會少了江蘇人的身影。我作為一個江蘇人,對此也十分困惑,一個「暖風吹得遊人醉「的地方,一群吃什麽都放糖、吵架也像說情話的人,為什麽會有如此大的能量?

中國江蘇鎮江近日發生老兵維權事件,當局調派大批警力、部隊及裝甲車到場維穩,各地老兵也湧入鎮江,聲援同袍。(YouTube)
中國江蘇鎮江近日發生老兵維權事件,當局調派大批警力、部隊及裝甲車到場維穩,各地老兵也湧入鎮江,聲援同袍。(YouTube)

鄉土觀念

中國人喜歡安土重遷,江蘇人似乎更加戀家。江蘇自古是魚米之鄉,物產豐富,常言道「蘇湖熟,天下足」,如果不是遇上天災人禍,在自己的家鄉就能豐衣足食、安居樂業。加上江蘇的紡織業發達,早在明末清初,就有了資本主義萌芽,這個龐大的產業吸納了大量工人就業,江蘇人更沒有理由離鄉背井了。

如今江蘇的經濟總量和人均佔有量在中國位居前列,人均GDP超過世界銀行公佈的高收入門檻,達到了「高收入國家」水準,不過省內還存在一些差異。

目前的江蘇處於於人口淨流入狀態,蘇南五市的人很少向外流動,經濟稍微差一點的蘇中、蘇北地區,人口向外流動一般都在本省範圍內,主要流向蘇南和鄰近的上海地區,而上海在民國前也屬於江蘇。

以江蘇的高考考生為例,每年填報高考志願的時候,江蘇的考生多會優先選擇本省的學校。如果他們選擇外省學校的話,可能還有機會上更好的學校,但是他們偏偏捨遠求近,希望離家近一點,最後導致了南京、蘇州的高校,錄取分數線比預期高了許多。

一個地方的人不愛向外跑,也從側面了說明他們對這片土地的熱愛,他們有著很深的鄉土觀念。每當面對外族侵門踏戶,統治者損害當地的利益,他們會義無反顧地站出來抗爭。在他們眼裏,疼惜自己腳下的土地就是疼惜自己的子孫後代。

江蘇自古是山青水美的錦繡江南,中共建政以來,盲目地追求經濟發展成果,給當地的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的破壞,江蘇人已經為此嚐到了惡果。現在江蘇人已經不再認可這種竭澤而漁、禍遺子孫的發展方式,民間悄然形成了一股龐大的反對污染工業項目的力量。

2012年7月28日,江蘇啟東市發生了一起震驚中外的反對王子制紙排海工程項目的群體性事件,數萬名啟東市民于清晨在市政府門前廣場及附近道路集結示威,散發《告全市人民書》,呼喊著「保護啟東,愛我家鄉」的口號。一些人還沖進市政府大樓,從裏面搜出許多名貴煙酒和紅包。在衝突過程中,啟東市委書記遭到民眾扒光上衣,市長被強行套上抵制王子造紙的宣傳衣。最後當地政府妥協,並承諾停止制紙排海專案,啟東人民取得了保衛家園的勝利。

啟東發生的這件事確實令人稱奇,這應該是文革結束後,中國第一起群眾成功衝進市政府,活捉書記和市長的抗議活動。如果不是那些同為江蘇人的武警、特警們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話,恐怕這些抗議的老百姓早就死在槍眼下了。 這起群體性事件不僅使我們看到了江蘇人團結的一面,也讓我們看到了江蘇人對鄉土的熱愛。

2012年江蘇啓東市民「散步」表達「愛我家鄉保護環境」。(大經貿網)
2012年江蘇啓東市民「散步」表達「愛我家鄉保護環境」。(大經貿網)

重視文教

當今中國流行著「沒文化真可怕」、「我讀書少,你可別騙我」的調侃,其實真正有文化的一群人才最可怕。

中國從隋朝到清末的科舉制度延續了1300多年,產生過700多位狀元,現在有據可查的357位,曾經有人對他們的地域分佈做過統計,結果江蘇以60位居各省之冠,佔了六分之一。清朝一共產生了114名狀元,單江蘇一省就貢獻了49名,將近二分之一。

1948年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選舉產生了第一屆81位院士,其中有16位來自江蘇,佔了將近五分之一。

中共建政後,組建了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簡稱「兩院」。根據某網站統計,1955年到2015年這六十年裏「兩院「院士的籍貫分佈,顯示有450名來自江蘇,84名來自上海,375名來自浙江,江浙滬三地的院士總數佔了中國的大半壁江山。

《史記 漢高祖本紀》記載:漢高祖劉邦在洛陽南宮擺設酒宴,詢問在座的王侯將領自己取得天下的原因, 大家莫衷一是,最後劉邦意味深長地說:「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餽饢,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範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儘管劉邦自己是一個不學無術的地痞流氓,但是他知人善用,懂得惜才,最後打敗了剛愎自用的項羽。從古至今,人才是每個割據政權都要爭取的稀缺資源,當年「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的曹操,可以「一沐三捉發,一飯三吐哺」,「辛勤創業,一心恢復漢室」的劉備,可以為了孔明「三顧茅廬「。

還記得葛優在《天下無賊》裡說了句名言:「二十一世紀最缺的是什麼?人才。」這話從葛優的嘴巴裡嘣出來,顯得好笑,卻也道出了社會的現實,任何競爭歸根到底都是人才的競爭。

古往今來,想要反抗一個政權,光憑滿腔熱血是遠遠不行的,還需要有出謀劃策的智囊團和安邦定國的文官集團。當年水滸108將梁山聚義,能夠攻城掠地,與官府抗衡,不單單是因為有黑旋風李逵、花和尚魯智深這樣的熱血義士,還因為有智多星吳用和小旋風柴進這樣的文臣來統籌全域。有趣地是《水滸傳》的作者施耐庵也是江蘇人,他曾經做過吳王張士誠的軍師,智多星吳用仿佛就是他的原形。

當一個地方經濟發達,人才濟濟,對朝廷來說必是心腹大患。中共建政後,一直沒有放棄打壓江蘇,中共的高等教育政策充滿了對江蘇的歧視, 他們目的就是要扼殺更多江蘇的人才。

2016年中國教育部出臺了一份《高考錄取生源跨區域調配》的檔,根據檔的精神:像江蘇、湖北這樣「錄取率高「的省份要調劑一部分名額給西部地區,以促進高等教育公平。最後這個政策引起了江蘇考生家長的強烈反彈,他們聚集到省政府和教育廳門口抗議。

中共的司馬昭之心可以說是路人皆知,北京每年的錄取率居高不下,他們沒有覺得不公平,相反江蘇錄取率比其他地方高了一點,他們就看不下去,江蘇人在中國難道是二等公民嗎?

中國江蘇鎮江近日發生老兵維權事件,當局調派大批警力、部隊及裝甲車到場維穩,各地老兵也湧入鎮江,聲援同袍。(YouTube)
中國江蘇鎮江近日發生老兵維權事件,當局調派大批警力、部隊及裝甲車到場維穩,各地老兵也湧入鎮江,聲援同袍。(YouTube)

形勢所迫

俗話說「官逼民反上梁山」,沒有人天生是「反賊」,也沒有人天生願意做「反賊」,老實本分的江蘇人愛好和平。當年身為亭長的劉邦也是體制內的一員,因為不堪忍受秦朝的暴政,斬蛇起義。吳王張士誠因為不堪鹽官壓迫,與其弟和鹽販李伯升等十八人起兵反元。他們無一例外是受形勢的逼迫,不得已落草。

長江、淮河把江蘇分成了三塊不同水文地貌的地方,蘇南、蘇北多丘陵,蘇中地區是地勢較低的平原。以前淮河經常氾濫,讓蘇北和蘇中地區變成一片澤國,人民生活苦不堪言。遇上好的朝廷,會給百姓減稅救濟,攤上了窮困潦倒的官府,不僅沒有救濟,還會繼續橫徵暴斂。

一江之隔的蘇南雖然相對風調雨順,但是兩地唇亡齒寒,當蘇北地區遭了災,難民們會浩浩蕩蕩南下討生活。如果災民不堪忍受暴政,揭竿而起的話,蘇南將會是北面起義軍和南面官軍爭奪的目標,蘇北遭受的苦難就是這樣傳導給蘇南,兩地自古以來同呼吸共命運。

元末明初,因為長年征戰,加上自然災害頻發,江蘇長江以北地區十室九空。朱元璋一方面為了充實江淮人口,另一方面也為了報復蘇州人民當年支持張士誠,強迫蘇州人遷往江北,史稱「洪武趕散」。這些來到蘇北地區的蘇南移民,自然對朝廷沒有好感,官府的壓迫很容易激發他們反抗的情緒。

我們以前在書本上經常看到「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這句話,仔細想想,中國上下五千年,分裂的時間其實比大一統的時間還要長。中共的教育裏,經常把分裂的中國看成是暗無天日、民不聊生的時代,其實分裂有時並不是件壞事,中國歷史上的三次大分裂,帶來了思想文化的空前繁榮。分裂的存在是因為沒有找到統一的理由,分裂有時是為了減少統一的傷害,台灣和大陸的分治未嘗不是如此。

如果中共繼續用他的高壓政策壓迫像江蘇一樣的省份,獨立為什麽不可以是我們的選項呢?

*作者為流亡海外寫作愛好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

李華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