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日報》生物科技領域可能成為中美之間的下一個戰場

2022-09-20 10:00

? 人氣

美國雷傑納隆藥廠(Regeneron Pharmaceuticals)的新冠藥物(美聯社)

美國雷傑納隆藥廠(Regeneron Pharmaceuticals)的新冠藥物(美聯社)

美中兩國關係已變得如此糟糕,以至於每當新聞中流露出緊張局勢升級的氣息,市場就會作最壞假設。最新受害者是中國的生物科技公司。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周一簽署了一項旨在促進美國生物技術製造的行政命令,此後中國生物科技公司股票大幅下挫,尤其是那些在美國有較大收入敞口的公司。為許多全球製藥公司提供研究和製造服務的藥明生物技術有限公司(Wuxi Biologics (Cayman) Inc., 2269.HK, 簡稱:藥明生物)股價本周以來累計下跌19%。同期中國同行康龍化成新藥技術股份有限公司(Pharmaron Beijing Co., 3759.HK, 簡稱:康龍化成)股價下挫8%,杭州泰格醫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Hangzhou Tigermed Consulting Co., 3347.HK, 簡稱:泰格醫藥)下跌6%。

本文為風傳媒與華爾街日報正式合作授權轉載。加入VVIP會員請點此訂閱:風媒・華爾街日報VVIP,獨享全球最低優惠價,暢讀中英日文全版本之華爾街日報,洞悉國際政經最前沿。

該行政命令還處於相對模糊的狀態,目前只是要求不同部門撰寫報告並拿出計劃。但中國似乎會是主要的針對目標。該行政命令提到了外國對手和戰略競爭者在生物科技供應鏈中構成的風險。長期以來,美國國會議員一直對美國在藥品和醫療物資方面依賴於中國感到擔憂。新冠疫情進一步加劇了這種擔憂。

中國是活性藥物成分的主要生產國,這些成分是藥物的關鍵組成部分。目前還沒有現成的數據庫來追蹤這些成分最終有多少來自中國。錯綜複雜的供應鏈往往會掩蓋一些事實,例如,中國是印度的主要活性藥物成分供應國,印度又是美國的仿製藥主要供應國。

此外,為了節省成本,製藥公司正日益把更多的研發工作外包出去,尤其是成本高且充滿不確定性的藥物發現和臨床前試驗。生物科技初創企業也在依靠中國公司的服務來避免大筆資本支出。藥明生物是這種趨勢的受益者之一:從2018年到2021年,該公司收入擴大為原來的四倍,部分是受新冠疫情推動。該公司去年的銷售額約有一半來自北美。

上述行政命令對中國生物科技公司的直接影響應是微乎其微的。回遷供應鏈,即使只回遷其中一部分,也將需要數年時間,這還是在一切順利的情況下。醫藥公司的成本也會增加,從而可能導致新藥開發受阻。

然而,在任何官方制裁或政策細節宣布前出現的這種拋售,反映了對某種更加不祥之事或許即將發生的擔憂。中國生物科技領域可能成為中美這兩個超級大國之間的一個新戰場,類似於半導體領域的情況。去年12月,有媒體報導暗示中國生物科技公司可能被美國列入制裁名單,當時這些公司的股票大幅下跌,不過這種制裁最終並未施行。今年2月,美國政府把藥明生物的兩家子公司列入了「未經核實名單」;這不會阻止美國公司與它們做生意,但增添了更多程式和文書工作。

雖然完全脫鉤不太現實,但至少在不久的將來,對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性的擔憂只會加劇。中國生物科技公司的投資者,也許還有他們的美國客戶,應該準備好迎接一段艱難的旅程。

決策者的最佳夥伴

立即訂閱,即刻暢讀華爾街日報全文內容

並享有更佳的閱讀體驗

訂閱 每天只要10.9元 查看訂閱方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