亓樂義觀點:小國防衛之道

2022-09-07 06:50

? 人氣

美國援助台灣是一回事,自己有無決心變革是另一回事,而後者往往決定前者的援助力度。(資料照,蘇仲泓攝)

美國援助台灣是一回事,自己有無決心變革是另一回事,而後者往往決定前者的援助力度。(資料照,蘇仲泓攝)

前參謀總長李喜明近日發表新書,提出台灣「整體防衛構想」(ODC)和以小制大的不對稱戰略,為台灣指出面對中共侵犯可能的勝算之道,引起國內外媒體和國人的關注。慶幸的是,這是第一次引起廣大民眾對國防事務的關心與討論;但也為此感到惋惜,「整體防衛構想」在李總長任內提出卻窒礙難行,至今還被人曲解和中傷。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今年8月上旬中共圍台軍演,意在「封控台海、拒止美日」,並以「以少代多」的首戰即決戰之勢,打破海峽中線,把台灣防衛縱深壓到最小範圍,台灣陷入戰略內線態勢。這雖是威懾性軍演,但有在台海建立「新常態」的強烈意圖與準備。由此台澎防衛作戰將面臨新局,變革的腳步迫在眉睫,重整的時間也愈來愈少。

2022台海危機,中共軍演鎖台,解放軍空軍戰機(AP)
今年8月上旬中共圍台軍演,意在「封控台海、拒止美日」。雖是威懾性軍演,但有在台海建立「新常態」的強烈意圖與準備。(資料照,AP)

烏克蘭的情況和台灣不同。但是有一個基本命題仍具啟發。俄烏戰爭打到今天超過半年,烏克蘭和俄羅斯的軍事實力相差懸殊,是什麽原因使烏克蘭能成功抵抗俄羅斯的全面入侵,迫使俄羅斯大軍陷入困境。奮勇抗俄和堅韌的社會力是主因。從軍事角度說,烏克蘭成功運用美國特種部隊發展的一套「抵抗作戰概念」(Resistance Operating Concept),對俄軍進行有效反擊而出現今天的局面。

歐洲政策分析中心(CEPA)研究員班考斯凱特(Dalia Bankauskaite)在立陶宛研究抵抗計畫多年。她說,抵抗的定義是整個國家努力在被占領土地上重建主權,而抵抗的概念為提高國家的韌性提供一個框架,是一種承受外部壓力的能力。她還說,「韌性是社會在和平時期的力量,在戰時變成對侵略者的抵抗。」

「抵抗作戰概念」不是為所有國家提供相同計畫,而是根據每個國家的人口、能力和地形量身定作。其目的不是製造或支持叛亂,而是建立一支政府批准的部隊,抵抗入侵者並恢復主權。台灣的軍事戰略為「防衛固守、重層嚇阻」,建軍目標強調「國土防衛」,發揮「常後一體」整體戰力,是全民防衛,不能只靠有限的國防力量。因此「抵抗作戰概念」對台灣防衛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2022年8月23日,基輔廣場一位拿著烏克蘭國旗的民眾。(美聯社)
從軍事角度說,烏克蘭成功運用美國特種部隊發展的一套「抵抗作戰概念」(Resistance Operating Concept),對俄軍進行有效反擊而出現今天的局面。(資料照,美聯社)

美國援助是一回事,自己有無決心變革是另一回事。俄國軍事歷史學家科茲洛夫(Sergey Kozlov)今年2月在俄羅斯《獨立報》發表長篇文章指出,2021年7月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Volodymyr Zelenskyy)簽署兩部重要法律:《關於國家抵抗原則法》和《烏克蘭武裝力量員額法》。澤連斯基當時對特種兵說,這兩部法律與特種部隊有直接關係,將推動特種部隊開展抵抗運動,使其能夠吸收新的專業人員壯大特戰隊伍,進而為鞏固國防做出貢獻。

尤其是《關於國家抵抗原則法》,規定一整套有關發展國土防衛和抵抗運動的重要措施,目的是建立全民抵抗訓練體系,必要時動員全民保衛國家。抵抗區域除了在政府的控制區,也在敵人的占領區。這就不難理解烏克蘭抗擊俄羅斯能持續至今的原因。

到目前為止,還看不到台灣防衛有類似烏克蘭的立法和相應的準備措施。美國援助台灣是一回事,自己有無決心變革是另一回事,而後者往往決定前者的援助力度。李喜明發表新書貴在為全民討論國防事務提供一個新的思索方向,不需過於計較對錯,更無必要澆滅這股難得的熱情。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