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最早壓寶阿里巴巴,後來狂賺91倍!創投老手:新創要成長,有四個關鍵

2022-09-05 10:30

? 人氣

後來,軟銀投下的2,000萬美元像一場及時雨,加上馬雲專注對外募資,管理經營交給團隊,一切上軌道之後,開始了超乎投資人想像的成長。Transpac最後在2005年阿里巴巴上市後出售,賺取達91倍回報,是當時許多公司創投前輩從業一輩子,也未曾看過的驚人投報率。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創投老手:有技術不夠,還要「天時地利人和」等要素才會成功

從業至今,我看過超過四千家公司,如今,我看一個案子只需幾分鐘,就能大約掌握公司情況。對我而言,阿里巴巴的故事能給台灣創業者什麼啟發?

第一,技術重要,但不是一切。我看過的公司中,約有一半由掌握優良技術的理工博士創立,但絕大部分都失敗收場。商業模式、管理、行銷、財務、生產等要素都很重要,而且這些要素的重要性不是相加,而是相乘,如果技術一百分但管理能力為零,一樣無法成功。美國的Battelle扮演與台灣工研院類似角色,是全球最大的研發及商業化機構,其規模是工研院的十多倍大,工研院四十多年前即由Battelle協助成立。影印、光纖等世界重大發明即為Battelle研發或商業化。在Battelle近百年歷史中,評估過數以十萬計的全球頂尖專利之技術商業化,成功的機率只有不到1%,商業化重要性及難度可見一斑。

第二,找到合適的團隊,比想像中重要許多。天才學生由大學輟學、獨自躲在車庫成功創業的故事,是微乎其微的案例,大部分創業者是很難單槍匹馬打天下的。

除了找到合適的夥伴,團隊的成功也需要「地利」配合,如果兩家一樣的新創,但其中一家在矽谷,募資更容易,相較之下在台灣就比較困難。

「時機」也很關鍵,太早太晚都不行。前面說的Yes Mobile,雖有前瞻性,但當時市場環境還沒準備好,也無法存活。

拓展海外市場,沒想像中容易

台灣市場也有其限制。除了規模、法規、視野、語言能力等難以與國際接軌外,台灣投資人獨鍾硬體事業,也限縮了軟體業的發展機會。舉例來說, 2011年中國大陸前十大成功新創中,台灣創投只投資到了一家,而且該公司做的是太陽能面板,其他九家都是軟體或網路公司。台灣的創投能投資到世界級獨角獸公司的案例也屈指可數,因為台灣人在世界級或矽谷大企業中,擔任創辦人或執行長的太少,無法接觸到最核心的資源及案源,大多只能做代工的生意。

找海外投資人投台灣天使輪項目,困難度也很高,一個天使投資案通常僅數十萬美元,海外投資人光飛來台灣做公司調查,加上律師、會計師查核費用,成本就達到十幾萬美元,而且最後十個案子只投一家,花了上百萬美元調查成本,僅投資一個數十萬美元的天使投資案,很不划算,會影響投報率;近年的疫情入境隔離措施,亦讓海外投資人來台變得更困難。

想前進海外,最好在海外取得關鍵資源,才有機會得到較好發展。以人脈為例,如果要前進矽谷,就要連結在地同鄉,或從名校校友找起,例如柏克萊或史丹佛,有較強的校友連結。找到靠山再前進海外,進而好好發展。

另外,創業者若要走向國際,需要調整眼光和策略。例如,台灣常將東南亞視為一個市場,但東南亞共有十多個國家,每個國家的語言、族群、文化截然不同,創業者對各國狀況了解多少?若想前進美國,核心資源掌握在白人與猶太人手上,創業者拿得到嗎?

2021年底,全球獨角獸共有1,058家,其中美國佔約50%,中國30%,英國、印度分別位居第三和第四,即使印尼和越南也多家上榜,但台灣則一家都沒有。市場環境有局限,周宏雋鼓勵創業者,開創好的商業模式、找到對的資源和保持開放的心態,方能突破既有限制。


作者為矽谷Seraph投資集團亞太區合夥人

口述整理/袁兆遠

責任編輯/周岐原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