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日報》Z世代拒絕「工作狂文化」,美國年輕人為何也要「躺平」?

2022-09-02 08:50

? 人氣

蓋洛普衡量敬業度的指標之一是受訪者在工作中是否會有使命感。數據顯示,較為年輕的員工說,他們沒有這種感覺。哈特博士指出,這類人更容易消極工作,也更有可能將自己的感受置於僱主之上。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24歲的佩奇·韋斯特(Paige West)說,她曾是華盛頓特區的一名交通分析師,入職不到一年,她便不再賣力工作。她說,之前她的工作壓力很大,以至於她會脫髮,還會失眠。後來在尋覓新工作時,她不再每周工作超過40個小時,也不再報名參加額外的培訓,對於同事之間的社交活動,她也懶得再參加。

「我往後退了一步,對自己說,『我該幹多少,就只幹多少,我拿多少錢,就做多少事 。』」她說,「除此之外,我不會多做。」

韋斯特說,當她不再那麼努力時,她發現自己開會時反而更投入了,而且她得到的反饋也更加積極。她去年辭去了那份工作,目前以自由職業者身份擔任全職遠端助理,薪水約為上一份工作的75%。她也換了居住地,搬回自己的家鄉佛羅里達州。

24歲的扎伊德·卡恩(Zaid Khan)是紐約的一名工程師,他發布的一則「安靜辭職」的影片在兩周內吸引了300萬人次觀看。在這段大量傳播的TikTok影片中,卡恩是這樣解釋「安靜辭職」概念的:「你正在摒棄工作要超越期待值的想法。」

他說,「你不再認同把工作與生活划等號的『工作狂文化』(hustle culture)。」

卡恩說,他和許多同齡人都反對生產率高於一切的觀點;他們看不到回報。

一些在網上留言的人說,工作間歇,他們肯定會到社交媒體上放鬆一下。還有人則說,他們會嚴格按照崗位描述來行事,不會主動尋求額外任務。

眼下,網上又出現了一批新的「安靜辭職」影片,它們譴責這一舉動是在逃避,而非緩解工作倦怠或不滿情緒的萬靈藥。

諮詢公司光輝國際(Korn Ferry)的高級客戶合夥人伊莉斯·弗里德曼(Elise Freedman)說,數十年來,應付了事的人在職場上屢見不鮮,但如今,得益於遠端辦公的好處,許多工作不那麼積極的員工也能矇混過關。

弗里德曼指出,如果經濟形勢惡化,敬業度不高的員工更有可能淪為裁員對象。她說,「我們希望員工能全身心投入,這個要求再合適不過。」

32歲的喬什·比廷傑(Josh Bittinger)是一家管理諮詢公司的市場研究主管,他說,當人們乍一聽「安靜辭職」這個詞,可能會認為它是在鼓勵工作時偷懶,但其實它是在提醒人們,工作強度不要大到把自己累垮了。

這些年來,為了讓自己脫穎而出,但凡有人叫他做事,比廷傑都不會拒絕。如今他說,他已經越來越多地學會了說「不」,不僅把晚上的時間留了出來,休假時也會避免查看電子郵件。

「我完成了工作,也做完了項目。我現在的工作表現依然很好,得到的反饋也不錯。」他說,「除去所有這些事,我還能擁有屬於自己的時間。」

決策者的最佳夥伴

立即訂閱,即刻暢讀華爾街日報全文內容

並享有更佳的閱讀體驗

訂閱 每天只要10.9元 查看訂閱方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